浅论语文教学思维的开放性

2012-12-31 00:00:00朱艳
考试周刊 2012年67期


  我们致力于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方式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每一代人无不在教育中理解和掌握人类的知识并应用到生活学习的实践中去,因此说知识是开放性的。一方面,它通过每一代人的理解而进入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实现发展。知识也就在历史中不断被扩充。教材上的不少课文与我们相距很远,尽管表现的是它那个时代的主题,倾诉的是它那个时代的幽思,从根本上说,历史上的名家名篇代表着它那个时代的最高成就,具有权威性,是经典之作,并且在某种意义上体现着一定程度上的历史预见性,但正是它的局限性给我们的解读留下了探索的思维空间。正是知识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开放性,决定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具有开放性的思维方式。语文教学不应是一种呆板的、僵滞的、封闭的、纯粹技巧的机械操作,而应该是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
  语文教学应该是在开放的思维指导下实施的以学生自主求索为中心的探究过程。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生动有趣的教学素材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空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
  一、为开放性思维的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只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他们才会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以此为出发点,教师要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并在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努力促进学生心理环境的开放,实现个性化人格的健康自由发展,推动思维的活跃与激荡,促进创新潜能的迸发与拓展。
  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后勤保障服务,但绝不越俎代庖,一切环节都是由学生具体实施,包括主题的确定、学习过程的规划等,都是由学生设计的,并放手让他们按自己的设想有条不紊地实施学习计划。
  二、为开放性思维的发展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引导合作探究。
  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讨论、创作、演讲、辩论、对比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及情感的积累,塑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从而引导学生逐步走向个性化学习,形成一个独特的自我。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开放式教学的过程就是实现这最佳途径的理想平台。要实施开放式教学就应突破原有的学习定势,使协作学习与个体学习达到有机结合,通过优势互补使学生自主求知。
  组织开放性的探究训练。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为实现开拓性的发展夯实了根基,但学生语文潜力的开发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基于此,我们应通过开放性探究练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在练习的设计上追求多种形式的开放。比如,问题开放、解法开放、答案开放、条件开放等。这样,通过指导学生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进行开放性的探索,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就会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逐步走向成功之路。
  三、为开放性思维的发展拓宽练习视角,实现自由发展。
  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必须立足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个性化教育,引导他们开拓属于自己的“资源”。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满足未来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语文教学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练习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因而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应当具有崭新的视角。要布置富有延展性的练习。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最基本的要求。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在练习中实施分层教学很有现实意义。假如把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对于灵活掌握了所学知识的优生,免做统一的作业,鼓励他们花更多的精力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对于中等生,可通过富有情趣的经典练习促使他们向优生转化;而针对部分确实还没有消化新知的学困生,让他们少做一些作业,或者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使他们也有机会体验成功,在体验成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持续发展。
  四、开放学习评价展示自我,让学生成为成功者。
  比尔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课程目标最终将由学习的结果来体现,不能没有结果的学习,也不能学习没有结果。传统的教育评价就是单纯的考试成绩,学生为应付每学期最后的一张试卷而背着沉重的负担。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们的评价就要给学生全面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要构建让学生享受成功的评价。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体会到被尊重、被认可的成就感,被人尊重是幸福的、快乐的,只有这样,才能感动学生。以往,教师是学生评价的单一主体,而学生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学生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意味着学生评价不是由教师一人说了算,而是一个群体决策的过程,评价群体是由教师及其群体、学生同伴及其群体、家长、社区成员、社会评价机构和学生个人等构成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课堂内外,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家长参与评价等,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成为智慧的事业;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显现勃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