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前一个法指的是规律,后一个法指具体的教学策略。要提高实效性,必须抓好这两个法,即教学要遵循正确的规律原则,而具体实施的教学策略则可多种多样,灵活运用。我们必须明确正确的教学原则: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
“教无定法”,学习策略教学、悟性学习等都是有效的途径,而我则采用启发性教学法。启发性教学是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教师发挥教学中的指导作用相结合,围绕“疑”展开教学活动,重视老师的适时启发,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逐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一、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催生疑问。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得好:“学则须疑。”有了疑问,才会有求知欲,才会深入探究,才会深入思考,它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的源泉。其实,学生对各种新事物、新道理是富有好奇心的,自发产生“这是什么”“那是为什么”的疑问。然而,孩子由于阅历浅,见闻少,其所拥有的知识圈子很小,因而能觉察到的知识空白也相对很少,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老师作为信息源的指导作用就更明显了。因此,教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多样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内心感到知识的不足,产生疑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问我”为“我要问”。例如在教授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我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讲求秩序和加强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做对比实验,让学生质疑问难,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亲身感受懂得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从而解决问题。通过这两次不同方法的实验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很容易辨认出课文中花色形成的原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思疑——师生一起分析讨论,确定疑之关键,引导其深入思考。
凡是属于教材重点、难点、关键的地方,在思考转折的地方,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规律的地方,教师应该启迪学生,使他们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开展积极的思考。
以《田忌赛马》为例,以纸牌游戏为情景,以红牌5、8、10和黑牌4、7、9分别为两方的马,讲明游戏规则,并让学生先选并先出。学生刚开始选红牌(内在的逻辑是牌大的必然赢),可惜输了。这时可以观察到学生们都觉得不可思议(难道牌小的能赢?),允许他们再选一次。这回他们选了黑牌再次先出,结果还是输了。此刻,他们感到非常疑惑。我就让他们讨论,很快就有学生觉察到似乎是出牌顺序决定了胜负。我便抓住这个机会,启发他们抓住问题的关键“究竟是什么样的出牌顺序决定游戏的胜负”。接着,学生们循着这思路深入思考,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并理解了田忌赛马胜出的秘诀。
三、悟疑——提供欠缺的背景知识,及时点拨。
当学生在疑之关键处苦苦思索仍不得其解时,教师就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对解决目前的问题所缺少的背景知识,在其可理解范围内,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促进其顿悟,解开疑惑。
例如在学习了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柳叶儿》一文后,我摘下不同天数的柳叶让学生品尝,学生从中尝出苦、涩,也尝出了上辈的艰苦。我还让他们向长辈了解过去家里饭食的情况,比如吃什么,怎样烧煮,在什么地方吃,以及与现在的对比,去更多地了解一下曾有哪些野生植物帮助我们的祖辈度过了艰苦岁月,并要求学生在调查了解中认真做好笔录,制成卡片并用文字加以说明,供大家认识和了解。这样既利用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中学语文学习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受到了情感上的教育。
四、解疑、拓疑——解答疑问,深化认识,发散思维,连接生活。
对学生悟出的观点道理进行及时点评、反馈,并从教师的高度总结归纳,解答疑问,深化认识。提供情景,连接生活,鼓励学生把新知识用到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以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绿》为例,阅读这篇课文,梅雨潭、梅雨瀑、梅雨亭三者的位置关系是教学的难点。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羽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段话清楚地介绍了三者的位置关系,但学生虽经教师讲解,仍然没有清晰的印象。于是,在另外一个班教学到这一段时,我便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中介绍温州仙岩梅雨潭风景点的录像,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完录像画面后,自己说出三者的位置关系。学生表述虽不如课文生动形象,却也能说得清清楚楚,很快就解决了难点,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图文对照,集思广益。使语文课具备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在走向生活。
启发性教学就是以老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经,以疑为纬,在充满合作互动与人文关怀的课堂环境中,给学生以紧张而饱满的智力活动空间,使学生主动、充分、自由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且联系生活,发展人格,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