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2-12-31 00:00:00王寅娟
考试周刊 2012年67期


  教育反思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它的存在将推动教师的成长进步,促进教育教学行为不断优化。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其“反思”的态度令人敬佩。教学反思的目的就在于让教师通过反思自主调控自身的教育行为,逐渐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实践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为了让教育反思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在反思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一、反思要遵循素质教育理念。
  反思只是教育教学的一个手段。教师在开展反思活动时,要以新课程的基本主张为参照点,注意形成反思的框架标准,实施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评判、思考活动。
  几十年来,在我们的语文课上,通常是一个教师一班学生在一个课堂里,以课本为范文进行着或教师讲授、或师生互动、或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不折不扣地学习着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我们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活学体现在哪里,语文学活了没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到底有没有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到底得没得到提升,这些问题常被我们忽略了。
  根据新课标精神,应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参与性,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如何在教学活动中灵活把握,把语文教活,让学生学活,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反思的主要内容。否则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将是一种“痴心妄想”。
  二、头脑中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捕捉反思对象。
  问题从哪里来呢?教师要形成自身的问题意识,要善于捕捉问题,发现问题,再进行系统的反思。教师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就可能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发现问题。比如,前年,我带了同轨的两个并行班级。让我诧异的是每次(1)班的教学任务都能轻松地愉快完成,而(2)班每次都那么吃力,甚至有时要占用其他的时间方可完成。这就引起了我的反思:到底是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当,不能适合(2)班的同学,还是另有原因。课后经调查,(2)班的其他任课老师也有这样的感受。最后我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该班的农村孩子较多,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性格内敛,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性不强,这样难免就出现上述现象。后来通过开班会和教师个别指导的形式,这种局面得到了及时地扭转,教学效果自然明显。所以,我们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练就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以便及时地找到解决的方案。在教学目标方面,可以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如果没有完成的话,原因是什么,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合理,教学过程是否合理。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反思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单元教学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是否合理,能不能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链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反思什么样的方法比较适合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对于点拨法、小组讨论法等是否适应,在选择、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什么样的策略。在教学程序方面,可以反思教学的导入、教学的推进、教学的结束等教学环节是否衔接得恰到好处,各环节花费时间是否合理。在师生互动方面,可以反思教师是否过多地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是否过度地使用了预设,问题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过分地强调了课堂纪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积极参与,学生在课堂是否敢于提出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同学的看法,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否处于师生互动的边缘等。
  三、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个性化认识。
  反思是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的,但并不意味着反思是就事论事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完全引申开来。反思者要致力于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升自己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构建个性化的认识,并不见得一味认同他人的观点和认识。本人在讲解有关薛谭学讴这篇小文章时就进行了一番思考。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点拨加讨论的形式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从薛谭身上学到做人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学生获得这样的教育启示,教学似乎已挖掘了文本的内涵。但一位学生一句不经意的话语“薛谭永远无法逃脱老师的阴影,真没劲”触动了我,引发了我的思考。是的,按照当下提倡学以致用、创新的理念,薛谭最终的选择——终身不敢言归,的确让人不敢认同,薛谭身上的致命缺点是笃信老师的权威且缺乏说不的创新精神。这一反思无形中拓展了文本的内容,这也是本人所始料未及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不断对课堂讨论得出的结论进行反思,对于改善自我认识,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具智慧大有益处。
  四、要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系统化思考。
  偶尔的反思并不困难,但持续不断的系统反思却不是每个人轻易都可以做到的。我们所倡导的反思应该是持续的、不间断的、系统的,将反思渗入教学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例如,我们所进行的作文教学,往往注重写作前的指导,其实我认为作文的评改更重要,通常评改权归教师所有,老师的精心批阅是否最大限度地提高作文教学呢?我觉得这值得反思。后来我索信就把作文批改权放进课堂,设法引起学生对批改作文的兴趣,希望达到以评改促写的效果。批改方式调整后,起初在一些学生身上奏效,但还有不少同学的作文批改只是作了稍稍的改动,改观不大;大多数同学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能积极参与,但对作文的批改,除了订正错别字之外,基本上不作改动。究其原因,大多数同学没有书面记录,离开课堂后,就忘了批改要求,难以下笔批改。为此,我们专门印发了作文批改要求及做法,这样学生就“有法可依”了,就可以对本次的习作要领有个系统而详细地把握。当然老师不是这样做了就无所事事了,老师还要对学生的批改情况进行综合评议,挑出较好的或较差的作示范;一次作文批改以后,再针对学生的情况,要求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习作重新增添删减。这样几番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就有了较大的起色。
  上述所言体现了我们把作文批改作为反思的对象,不断注意发现问题,又不断注意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又在后续的教学中尝试改进这些问题,使得自己的教学一步步贴近学生的实际。这样把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反思融为一体,这个过程就是持续反思,系统推进的过程,是教学反思的基本指向。
  最后,教师要注重将反思的结果用于实践之中。反思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切实变革实践,推进实践的优化。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教育教学现象或问题的反思,另一方面要注重将反思的成果应用于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改进教育实践,提升教育智慧。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才会更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