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学生工作借鉴国外模式的创新思路

2012-12-31 00:00:00刘杉
考试周刊 2012年67期


  摘 要: 学生工作是高等院校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本文分析研究了国外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体制、模式和发展现状和队伍建设的特点,并借鉴其优点,与国内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学生工作道路。
  关键词: 独立学院学生工作 国外模式 创新思路
  独立学院作为国内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学院内部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方面责无旁贷。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独立学院是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民办成分、私立性质较强,但是与公办高校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围绕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来培养人才的。独立学院介于二本与大专之间,学生录取是低门槛高收费,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接触互联网较早,过早地被网上虚假信息、不实信息所侵蚀。因此,在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时的难度要比一般的本科或高职高专院校难度要大很多。特别是现阶段,如果不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先进经验、故步自封,则很难应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给独立学院学生工作带来的新难题和新挑战。
  一、国外学生工作的管理体制和模式以及特点
  西方大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建立的“Academy”,它主要教授哲学、数学等科目,这被认为是欧洲大学的先驱。近代西方大学的雏形形成于十一世纪到十二世纪之间,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西方高校能够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别国先进的经验,再经过本土化后逐步融入到自己的办学理念中,由此高校学生工作便应运而生,其后一步步地不断完善体系,使其逐步规范化和专业化。现将国外学生工作的管理体制、模式和特点作如下归纳分析。
  (一)西方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与模式。
  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工作与国内学生工作不同,它侧重于学生服务工作。“二级管理体制”在国外学生工作体制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但不同于国内高等院校的二级管理体制,它的二级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不存在校级领导院系一级或者是管理院系一级的说法,二级之间独立开展工作,以相互分工合作的形式依存。学校一级的学生工作部门不直接参与学生的管理,而是主要在学校一级的学生事务委员会负责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政策和战略实施的把握与研究,而且有学生代表直接参与其中,更有利于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及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国外高校也不像国内高校一样有专门负责党建和学生工作的书记,在院系一级,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由院长或系主任负责,除此之外全是兼职人员参与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没有专人负责学生管理工作。但是,他们为每一个学生安排一名导师,类似于国内的班主任负责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和专业辅导工作。还会安排有牧师之类的教辅人员,类似于国内高校的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一些与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相关的事务。
  西方高等院校最初的学生事务是因高等院校注重学术和科学研究的改革,由学术事务派生而来的,起初没有明显的界线划分。伴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高校人数的增多和生源的多元化产生许多与学术事务不相关的事务之后,专门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部门和机构及相关工作人员才应运而生。主要是以学生服务和学生发展两种模式为主,学生服务包括学生住宿安排与管理、课外活动的组织、健康关怀以及指导生活和咨询服务等;学生发展包括职业生涯辅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和道德监督等方面。学生事务管理模式还还可以细分为被动反应模式、优先练习模式、主动服务模式和积极应变模式,最终的主题都落实在学生。
  (二)西方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
  1.学生工作法制化特征明显。
  西方国家的法制化程度比较高,公民崇尚法律,不仅遵守法律,而且充分利用法律来维权,高校学生也不例外。高校在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时会充分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高校学生的权利、义务、责任界定细致明确,这样学生就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一旦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将会担负什么样的责任;同时又有一套完备的纪律监督和申诉、仲裁系统来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充分保障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2.尊重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在西方国家的高校中一直将学生视为学校的主体、学校的主人,因为高校一切工作和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围绕着学生进行的,没有学生高校就无从谈起,并且学生交费上学,要求学校应该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服务,明确服务学生的意识,将学生的成长放在中心位置,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生就业各方面的工作上均为学生提供高效的服务。
  3.科学性、专业化的培训工作体系。
  西方国家为了满足高等教育中学生事务工作的专业化要求,针对从事学生服务工作的人员构建了一套科学、专业化的培训工作体系。学生工作人员在入职之前都会经过岗前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围绕着高等院校学生常见问题展开,而且内容不断更新,以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只有培训合格取得上岗证才可以从事相关工作,并且在入职一年内,每周都要接受一次专业培训。之后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要按要求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工作,针对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展开讨论,以便获取帮助或为其他同事提供相关处理意见和经验。除此之外,相关的州或郡都有大学设立学生服务相关专业,内容涉及学生冲突的调节、学生发展理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方面,以便为学生事务工作培养专门的人才。
  4.多元化与职业化的学生工作团队。
  西方高等院校随着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教学科研工作,使得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学术事务上,学生事务从他们的工作中逐步摆脱出来,从而促成了职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队伍的形成,这一队伍与前期的学生导师形成了学生工作队伍专兼职并存的局面。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在校生规模的扩大和生源的多元化,仅靠单一化的学生工作队伍已难以应对新问题和新挑战,针对这种情况,西方高校将学生事务工作分工越来越明确而且职责越来越清晰,对相关的职业化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在人员选拔的过程中,除了会操作使用基本的计算机办公软件、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以外,对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有明确的要求,以便于多元化和职业化队伍的形成。
  5.学生在学生事务工作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西方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并且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高校学生会主席和学生会主要学生干部都是由在校学生选举产生,专职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和协调,有薪资报酬,学生会财务独立,来源于市政府或州政府与学校。学生会与学校的职能部门处于平级地位,是相互合作关系,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学生会主席代表学生提出诉求、发表意见和建议,参与到学校各委员会的会议、讨论和决策中,并定期与学校高层管理人员会面,对于学生事务管理和学校发展有发言权。
  二、国外高校学生工作模式与特点给国内独立学院学生工作带来的启示
  独立学院是国内高等教育的新兴产物,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属于公益性事业,目前全国有300多所,广西有9所独立学院。独立学院在我国的发展起步比较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完善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大部分是照搬母体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但是随着独立学院规模的扩大和生源数量的增加以及生源的多元化,以往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根本不能适应独立学院的发展需求,因此独立学院必须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在此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和特点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国内独立学院学生工作提出新的思路。
  (一)学生工作状态应由“保姆”向“经理人”转变。
  独立学院由于兴建时间比较短,许多部门的职责分工相对模糊,使得独立学院中与学生相关的事情全由学生工作人员来负责,辅导员由此变成了“全职保姆”。随着近年大学城由城市向郊区的迁移,许多独立学院地处城乡结合地或城市的新兴开发区。这一地带距离城市中心较远、周边设施不完备,而且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套不完善,学生的课余生活较为单调,有些学生精力过于旺盛,无法正确利用过剩的精力导致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一旦出现问题,辅导员只能哪里有情况就往哪里冲,工作很被动,成效不大。伴随着独立学院的规模扩大和生源数量的增多,如果辅导员还像保姆一样地工作,就会对本职工作失去信心,出现工作倦怠。所以,在此提出的学生工作状态由保姆向经理人的转变。
  在管理学中,“经理人”被定义为“对其他人的工作负有责任的人”。将经理人一词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可将其定义引申为“对所负责年级学生成长发展负责的人”,改变以往被动的学生工作状态,为学生提供服务,但同时肩负起管理和教育的职责,特别是在国内,辅导员还要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所以学生工作人员要学习经理人的高瞻远瞩、预见性及把控全局的意识,经理人要充分调动手下各个部门员工的积极性,学生工作人员就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使自己从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开展思政教育、管理和相关的服务工作,有时间梳理工作才会找到工作中的兴奋点,从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二)学生工作模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国外高校将学生工作称之为学生事务,也有用学生支持、学生服务等词来表达这一含义的,他们趋向于通过提供服务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而国内的学生工作则更侧重于学生管理,很少将学生工作与服务联系在一起,与国外相比我们这种学生工作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成才。因为,在学生看来管理者与服务者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国内教育的“家长制意识”较强,学生在学校面对老师或者是管理人员往往存在敬畏之感,感觉老师就是权威,讲的都是正确或者是不可反驳的,因此,交流起来就会存在代沟,很难去正确表达内心诉求并提出内心的想法或建议。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也存在这种现象,年龄越大这一意识越强,这是学生工作偏向于管理型带来的弊端。所以,国内高等教育中的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要向西方国家学习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工作一定要加强学生服务工作的比重。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甚至部分学生家长是单位或部门领导,从小娇生惯养,自我意识较强,缺乏服务的意识,如果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学生工作侧重于服务,学生受到服务意识的熏陶,可能会给其人生观的改变产生积极的影响,从侧面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三观教育。
  (三)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工作的中心是学生,不管是学术事务还是学生事务,都是围绕着学生开展的,如果得不到学生的支持和积极参与,高校的工作将会是被动的、徒劳的。国外高校很注重学校事务中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学生作用的发挥,他们在学校各委员会中安排学生助理参与到实际的部门工作中,并给予一定的薪资报酬,学生会主席代表学生参与到各委员会的会议中,代表学生发表意见和建议,有权利对学校的意见、安排提出反对和质疑,学生所提意见也会得到重视和采纳。根据我们国内实际情况,想要达到西方国家高校中学校事务学生的参与度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折中的办法。即在国内高校试点将与学生管理和服务相关的工作单列出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并在其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因为只有学生最清楚他们需求是什么、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最终有利于学校的发展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例如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曾做过实验,从同一专业高年级中挑选优秀学生到低年级的班级中作班级辅导员助理,将其算作系部学生工作的一分子,与辅导员一样参与到系部的学生工作例会中,协助辅导员处理班级琐碎事务,帮助辅导员做好新生面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工作,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提出解决方法和处理意见,身为学生又兼任辅导员助理,提出的意见和想法,既有利于学生又从管理者角度出发思考,最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山.英国高校学生事务专业化发展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08(5):68.
  [2]余开业.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及启示[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3):135.
  [3]杜学元,王小红.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一版.
  [4][美]亚瑟·科恩.美国高等教育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一版.
  [5]程星.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之道[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