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闻感官主义的思考

2012-12-31 00:00:00夏丽丽
新闻世界 2012年8期


  【摘 要】新闻感官主义倾向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受到学者和公众的关注。近年来,台湾新闻报道感官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收视率为一切的主导被认为是新闻感官主义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包括传媒的生态和媒体从业人员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动新闻”引发的质疑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新闻制作和媒介理念的思考。
  【关键词】新闻感官主义 动新闻 《苹果日报》
  2009年11月,台湾《苹果日报》推出了一项新的新闻呈现模式“动新闻”,利用动漫的形式,模拟新闻现场,联合网络、手机平台播出。传统上,报纸只能提供静态的图片,“动新闻”提供新闻的影音画面,让平面新闻动起来,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或手机看到生动的新闻动画。然而这种新形式一经推出,就引发了社会公愤,当地妇女、教育、媒体监督机构联合发起游行,集体抗议“动新闻”,最终致使台湾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出台监管规定,《苹果日报》被处以罚款,并向公众致歉。
  单从技术上来说,“动新闻”的出现,只是平面媒体应对多媒体竞争的一种策略,事实上,在读图时代,报纸图片报道的比例被一再扩充,电子媒体的影像的鲜活和及时,网络信息的丰富和多元,使得纸质媒体从内容到形式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但是,从传统的平面新闻到动画新闻,改变的是什么?一位受众在观看“动新闻”后的评价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很多时候看到《苹果日报》的头版,我都有被揍一拳的惊吓感!……以前看到平面的示意图,你会知道这就是示意图而已,当你看到动画,看到一把开山刀从左、从右,上上下下刺进一个人的身体,然后搭配一些真实的画面(犯人押解、被害人亲人痛哭失声等)。这种将我们不知道的部分用动画呈现出来,还能算新闻吗?”①
  这种质疑声绝不是孤立的,新闻学院的在校生都能分辨出新闻与社会剧的本质差别,但是在专业记者的报道中,为何屡屡出现这种新闻戏剧化的现象?“动新闻”引发社会抗议,与《苹果日报》一贯采取的报道风格──聚焦于黄腥膻内容,用刺激的画面博取受众眼球有关,但是在此背后是台湾新闻报道一个极具争议却已成为常态的现状:新闻感官主义。
  一、新闻感官主义的源起与特征
  在华人地区,以刺激煽情为特点的报道统一被称为“八卦”新闻。据考证,“八卦”一词的来历,有解释为:爱打听别人隐私,爱说是非,爱管闲事,乐此不疲,“谓之八卦”。②也有认为来自台湾中时报系的《时报周刊》,因为该周刊的内容特点是偏重感官新闻、报道影艺名人轶事,它共有八个版面,有些人把八开误发音为“八卦”,后来这一类型的新闻就被统称为“八卦”。③港台地区以《苹果日报》旗下的《壹周刊》最擅长八卦,自从其2001年进入台湾后,进一步助推了台湾媒体以揭私、暴丑为主要内容的八卦倾向。
  事实上,“八卦”新闻并非华人独创。传媒史上黄色新闻时代,正是以这种煽情、戏剧化的社会新闻为特征,当今备受媒介学者诟病的“小报文化”,同样擅长报道名人隐私八卦。 “小报”原本指纸张大小只有正统报纸的一半,后来特指另类的不同于主流严肃报纸的报道内容。西方学者对小报特征界定为不关注政治、经济、社会议题,以娱乐性主题为主,强调资讯的娱乐性,④这种风格特征正是黄色新闻时代报道方式的延续。
  电视媒体的出现,是促进新闻感官主义发展的另一重要推手。上个世纪70年代,学者研究发现电视新闻的产制方式,造就了一种“看待新闻事件的方式”。⑤呈现视觉画面被认为是电视新闻的优势,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但是重视视觉文化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对新闻事实的扭曲,记者在报道中为了使其符合视觉文化特色,选取镜头时偏好现场感强、冲突性强,能引发视觉刺激的画面,这样就形成了报道新闻事件的不同角度。一条新闻可能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但是为了突出影像的特点,感官的刺激会成为首选,例如在对犯罪事件的报道中,突出犯罪现场和过程,相关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被弱化。到了90年代,媒体感官主义新闻的比例增加,非感官主义新闻的的主题,例如政治议题也加入了感官主义的报道风格。近来的研究发现,现代记者的叙事模式越来越倾向于“视听觉表演模式”。电子媒体通过新闻标题、配乐、摄影手法、后期制作、报道口气、播报方式等刺激感官的形式,扩散了“小报文化”,进一步推进了感官主义风格。
  通过对台湾电视新闻制作的变化梳理,王泰俐认为当下台湾电视新闻报道的感官主义取向,例如主要偏好辛辣新闻主题,以目炫的传播技术刺激阅听人感官经验,新闻主题和新闻叙事采用不同于传统新闻报道的方式,重视影像包装和画面效果,所谓感官新闻是“用以促进阅听人娱乐、感动、惊奇或者好奇感觉的软性新闻,诉诸感官刺激或情绪反应甚于理性”⑥。在此准则下,媒体工作人员以能否刺激阅听人“感官阅读经验”为标准,最终成为选择新闻主题及形式的意识形态。
  就台湾媒体来说,追逐刺激、煽情报道的传统由来已久,在1997年“白晓燕绑架案”中,台湾一些媒体为了追逐新闻竟不顾人质安全,在确认白晓燕遇害消息后,媒体又巨细靡遗的披露相关信息,甚至刊登出被害人惨遭凌虐的照片,引发了舆论挞伐。近些年新闻感官主义在台湾媒体中更加盛行,针对台湾媒体新闻报道风格的研究发现,引用国际媒体资讯的娱乐化指数低,不引用国际资讯的本土新闻资讯娱乐指数比较高。⑦除了娱乐内容增多,新闻文化也开始往娱乐边界倾斜,新闻与娱乐的界限变得模糊。
  二、新闻感官主义出现的原因
  收视率为一切的主导被认为是新闻感官主义倾向的主要原因。自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媒介管理方式发生变化,各类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今有近十家电视台全天侯播放新闻,再加上现代网络媒体的加入,媒体残酷的生存环境引发恶性竞争,广告商投放资金有限,大量的媒体需要生存,被迫采取短线经营的措施,依靠一时的新闻话题吸引受众,报道黄腥膻内容是最快刺激受众的办法。⑧媒体报道喜爱耸人听闻的标题,偏好刺激性的画面,例如TVBS电视台在报道一则孩童被虐致死案中,竟在电视新闻中播出孩童受虐时长达23秒的惨叫。《苹果日报》的“动新闻”,其网站在推出该形式一周后统计结果显示,点击率排名前五的新闻,都带有黄腥膻内容,其中点击率最高的是关于一位女大学生控诉其遭受性侵害的现场模拟新闻。在收视率和点击率的鼓励下,媒体在制作中更倚重感官刺激来吸引受众。
  新闻感官主义的出现,也与新闻文化和理念的改变有关。有了市场获益的经验,新闻机构在新闻重要性的排名上也做出相应调整,娱乐类、社会类新闻的安排逐渐靠前。科林·斯巴克研究西方“小报文化”的发展,发现其一开始是对内容的强调,进一步发展到新闻价值优先顺序的转向,从提供新闻和资讯为目标转向强调娱乐价值,而后是媒体整体性出现新闻文化的转变,如各类新闻节目转向娱乐化,一些广播、脱口秀节目风格转向小报化。在此前提下,媒介机构人员比重也发生变化。以台湾东森电视台为例,近些年,大幅增加了娱乐新闻记者人数,其娱乐新闻的报道也增加到每小时3-4条以上。人员比例的变化、报道重点的转向,都进一步导致媒介机构新闻文化转变,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如市场对媒介的刺激来得迅速直接,它虽然缓慢细微,但一旦形成媒介从业人员的文化理念,就会更长期稳定。
  就台湾地区来说,尽管地方行政部门对媒体追求感官主义的倾向有所管理,但是新闻感官主义报道倾向并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以罚款形式进行的规制,惩罚作用有限,反倒引发负面效果,媒体付钱了事,反而将新闻感官主义处理方法日常化。例如《苹果日报》因“动新闻”被罚款,但是并没有停止“动新闻”的制作,只是对选择模拟的新闻现场有所收敛而已。在媒体普遍追求感官主义的现状下,事后的规制和惩罚并不能让新闻报道的风气发生根本的改变。
  三、对新闻感观主义的思考
  从各国新闻报道的现状来看,资讯娱乐化,“小报文化”的泛滥已经成为普遍的存在,新闻报道对感官主义的追求,从最初利用主题吸引眼球,再到形式的呈现注重感官刺激,逐渐改变了新闻的制作方式和特征。媒体为吸引受众的注意,在新闻内容选择、包装呈现上更加戏剧化,新闻的呈现更加表面化,通过故事化叙事方式、富有冲击力的画面,刺激观众的生理、心理兴奋。新闻的主题选择和叙事方式提高了新闻的观赏乐趣,但是新闻在变得更好看的同时,其所应具备的社会监督功能、公共领域的作用被弱化。研究发现,观众在观赏新闻的愉悦性提高的同时,他们并不会增强对资讯的记忆,也不会增加对新闻事件与社会问题深入思考的能力。新闻媒介采用的以感官主义为诉求主旨与依据手段的新闻传播方式,包括表现方式、叙事结构、选题视角等,反而“使受众的接受美学局限于审美的感觉和知觉层面,成为肤浅的表层审美倾向,受众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也由于感官主义这种刺激性的审美信息传递手段的影响而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⑨最终,新闻沦为后现代社会的碎片化、娱乐化的浅层表达,仅仅作为消费社会一种媒介商品而存在。
  面对这种状况,台湾一些学者也在积极寻找对策,提出增加对公共媒体的扶持,如设立公共广播电视,制作品质节目,从学术和实践等不同层面推进政府和大众对当下媒介乱象的思考,在收视率这个“恶灵”的笼罩,积极寻找媒体发展的另一种可能。由于全球资讯交流的频繁和便利,新闻感官主义的倾向在内地也屡有出现,通过对台湾媒体现状的参照与思考,可以促进我们对内地媒体经验的认知和改进。
  参考文献
  ①《我看壹传媒的苹果动新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bc2d50
  100feqe.html
  ②南方朔,《在这个非常八卦的时代,八卦日益走红起来》,《新新闻》,1997:98-99,19
  ③⑥王泰俐:《电视新闻感官主义》,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
  ④Sparks,C & Tulloch,J,Rowman & Littlefield,Tabloid tales:Global d-
  ebates over media standard,New York,2000
  ⑤Altheide,D.L.Creating reality:how TV news distorts event,Beverly Hills:Sage,1976
  ⑦⑧周慧仪,《电视新闻中的地球村——台湾电视国际新闻的资讯娱乐化》,台湾政治大学新闻学系硕士论文,2008
  ⑨刘兆琳,《电视新闻感官主义的审美解读》,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