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随社会转型与变革,记者的从业环境发生了变化,记者的职业理念也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本文试以《南方都市报》的六篇“记者节社论”为基础,从职业定位、职业追求和职业精神三个方面来分析新时期以来我国新闻记者职业理念的转变。
【关键字】记者节 职业理念 新闻专业主义
在社会转型、变革异常激烈的当下,记者同样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思想观念的冲击。本文试以《南方都市报》的六篇记者节社论为基础,分析新时期以来中国新闻记者职业理念的转变。
一、记者职业定位的转变:由鼓吹者到旁观者再到参与者
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同时代、不同体制的新闻工作者有着不同的职业角色和观念。从新闻传播职业化的历程来看,鼓吹者是最早形成的一种职业观,也是一种不够“职业”的职业观。在我国,近代报纸从一诞生就起到了为政治服务的目的,传播信息只是附带功能。长期以来,我国新闻媒体的记者自觉地担当着鼓吹者的职业角色,新闻工作者实际上是政治宣传员和鼓动员,他们在具体的新闻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政治态度。
新时期以来,记者的职业定位发生了很大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媒体的自主经营使大众传媒运作的目的不再仅仅局限于政治宣传,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变成通过提供信息服务来获取利润,媒体的性质进而演变为社会大众的耳目,媒体的主要功能也集中于传播新近发生事件上。在这种背景下,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角色转向旁观者和记录者,实际上成为社会环境的守望者和社会信息的传播者。
记者不是历史记录者,不是警察,不是法官,也不是商人;记者不是学者,不是诗人,不是演员,更不是化妆师。2004年的《南方都市报》记者节社论就是对记者旁观者职业观的生动阐述。它明确提出,记者就是记者,记者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事情的发生和发展;记者也只是记者,记者无需高屋建瓴,更不可越俎代庖,只要做好记者的本职工作,做一个观察者、记录者,报道新闻、告知事实、对公众负责即可。
然而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媒体自身的变化使得这种记录者的职业身份发生了改变。“新闻媒体早已经不是也不应该只是这个世界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它还已经是而且必须是这个世界的参与者和改造者——这就是新闻媒体的近况。”2009年南都社论实质上揭开了记者职业角色的另一个时代:参与者。参与者主张新闻传播必须报道新闻事实,但认为新闻工作者不能完全置身于社会生活之外;提倡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但同时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强调记者不应该仅仅作为社会的旁观者来报道新闻,更要承担起社会组织者的角色,做社会与国家、民间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者。
如果说记录者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指导下的记者职业观,那么参与者就是建立在社会责任论基础上的职业自觉意识。记者早已不是冷眼旁观的记录者,而成为社会进程的参与者和改造者,他们的报道不仅要反映事件的真相,更要让事情的进展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的共同利益。
二、记者职业追求的拓展:公共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不同的职业定位决定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又决定了不同的职业追求。对鼓吹者来说,最主要的价值取向是政治取向。而当记者的身份变为旁观者时,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又是以新闻为本位。但是对于参与者而言,人文社会取向成为其主要的价值取向,他所追求的是对社会的人文关怀、道德关怀和现实参与。
2007年,中国新闻界出现一系列负面新闻,社论指出,“或许新闻人与其他社会人没有本质的区别,人会被光荣感召,也会被利益诱使,只是在一个普遍腐败的社会里,一个记者更容易背叛他的职业、玷污这个职业的荣誉。”社论呼吁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内外交困的环境中,依然要做到坚守理想、忠诚于真相,保持观察者的独立、记录者的坚贞,从而更好的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真正做到为公众服务、为社会谋利。
“媒体就是社会的声音。声音就是世界的希望。”2008年南都社论提出,记者和媒体要勇于、善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为民立言,只有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敢于说真话,社会才会越来越进步。
“(新闻媒体)既是执政党的喉舌,又正在逐渐学习替社会发声;它同情民生多艰,自然难免意气,它又清楚现实选项,还要自勉理性;它要听从行政指令,又要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它要为民意代言,监督政府,甚至批评,它还要向政府谏言,请学会倾听,学会与民沟通。”2009年南都社论指出了当今中国媒体性质、功能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即在坚持“党管媒介”的前提下,更多的强调媒体的社会公器作用,这也就决定了在此形势下记者替社会发声、为民意代言以及进行舆论监督的职业追求。
“记者揭示真相,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抬头向着阳光。”南都社论融入了浓厚的人文情怀,强调对人的价值、尊严、主体性的关怀,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记者不仅要报道事实、揭示真相,还要匡扶正义、守卫公平,记者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社会更美好、人们更幸福。
记者由旁观者向参与者角色的转变,意味着他们把自己看成社会的一份子,承担着对整个社会、人类的责任,并明确新闻传播的最终使命是促进社会的民主、进步和发展。因而,对于今天的中国记者来说,既要真实、客观的传播信息,又要维护正义、坚守良知;既要充当社会大众的耳目,更要努力成为其喉舌。担当“社会良心”,是今天中国记者自觉的价值追求。
三、记者职业精神的深化:对事实的追求、对正义的守卫、对社会的担当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穆青曾把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概括为六句话:对党的新闻事业忠贞不渝,对人民利益的满腔热情,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对大是大非的仗义执言,对新闻报道的求真务实,对职业新闻的严格自律。可见,记者的职业精神在我国是有光荣传统的,而新时期的记者职业精神,除了穆青所强调的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外,更多的是侧重于对事实的追求、对正义的守卫、对社会的担当。可以说,新时期的记者逐渐脱去过于厚重的政治外衣,更多地回归到记者这个职业本身。
“记者是新闻记录者。新闻是历史的一部分,但不是历史的全部。新闻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新闻是当下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是日常生活中突兀显现的事件,是社会发展中重大迫切的问题,是特例而不是常态。”2004年南都社论充分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记者要充当自由独立的新闻记录者,客观的记录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事实就是事实,记者不应以政治因素作为判断事实的标准。记者应明确:我要向公众客观的、不带偏见的报告事实,并且相信能够把事实和有关事实的评价分开。
“记者的使命就是说出真相。就像士兵必须战斗,就像农民必须耕种;就像神经在感知、头脑在思考;记者寻找真相、说出真相、传播真相,这天职不必论证,这荣誉无须加冕。”“有一群人不可能放弃理想,有一群人永远对真相忠诚,有一群人奔走淹没在人海当中但是保持观察者的独立、记录者的坚贞,这群人,他们是真正的记者。”忠于事实,是南都社论反复强调的对记者职业精神的要求,不为利益诱使,不向权力屈服,真实的报道新闻、对公众负责,是当今中国记者的共同追求。
“记者和所有人一样,卷入其中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记者和所有人一样,只是依照自己的理解,尽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我们所能发现的不足,去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不公,去梦想我们所敢梦想的未来。”记者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是社会的一份子,有责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又因为记者借助大众传媒的平台,借助广大受众的力量,更有能力和义务为弱者呐喊、为不平发声,因此,守卫正义、勇于担当、自觉肩负起对社会大众的责任,成了今天的中国记者职业精神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们没有理由颓废,坚持原则的人不能主动退场。这不是无谓的奉献牺牲,这就是做记者的本分。匡扶正确原则的坚韧自有意义,只要不忘记,只要不退步。”记者在追求真相的道路上,每一个微小前行的过程都可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然而,为了百姓疾苦、为了社会正义,优秀的新闻人总是知难而上,毫不回避。忠于事实、追求真理、捍卫公义、关怀社会,记者正在用自己的职业精神一点点地改变这个世界。
对以上中国记者职业理念转变的分析或许都可以归于一个概念——新闻专业主义,这是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理念的最终归宿。新闻专业主义正在我国萌生,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得到了越来越多新闻从业者的认同。但是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新闻工作者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利益诱惑,也做出了一些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相背离的事情。这些严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个人行为严重扭曲了媒体为公众服务的立场、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更加说明记者树立新闻专业主义职业理念的迫切性。
那么,如何加强记者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呢?在此,笔者认为有三点值得注意。首先,媒体要树立公共服务意识,拓展公共话语空间。媒体必须保持和守护一个可贵的公共空间,给思考公共问题和关心公共事务的人们提供一个自由沟通的平台。其次,记者应该强化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准确的新闻报道原则。最后,记者应该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社会服务意识和人文社会关怀,由一个单纯的新闻报道者变成自觉的社会生活参与者乃至改造者。历史造就了记者,而记者,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造就历史、书写辉煌。
参考文献
①《你可以什么都不是,但必须是一个记者》等,《南方都市报》,2006-11-8
②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新闻学研究》,2002(7)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9级本科生)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