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我国记者的角色嬗变

2012-12-31 00:00:00李璐
新闻世界 2012年8期


  【摘 要】本文以《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记者节社论(2001—2011)为研究样本,分析新世纪以来《南都》记者角色的嬗变。笔者认为,《南都》描述的记者身份经历了从追寻真相的单角色到与中国政治、经济语境相结合的多角色的嬗变。在中国政治、经济的语境之下,《南都》的记者定位最终超越了新闻本位,成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参与者与改造者。
  【关键词】《南都》 记者节社论 角色 嬗变
  一、引言
  作为信息传播主体的记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对记者的身份认知却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说记者应当“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有人言,记者是社会的良心;也有人言,记者仅仅只是记者而已。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记者?
  追溯历史的长河,我们会发现,中国新闻记者的角色经历了济世情怀下的“文人论证”、“阶级斗争为纲”的单一宣传、社会功能到被无限放大的“无冕之王”的身份嬗变。然而新时期,尤其是近年来,中国记者不仅面临着政治体制的束缚,而且饱受商业性的蚕食。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中国新闻记者的身份又在经历何种嬗变?本文选取2001—2011年《南都》记者节社论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梳理《南都》记者节新世纪十年以来的社论,探讨记者角色的嬗变。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以《南都》2001—2011年刊登的记者节社论为文本,分析新世纪以来记者身份的嬗变。
  2、时间选取
  1934年,杭州市记者公会通电全国,要求定9月1日为记者节。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在《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定了“记者节”,却始终未明确其日期。直至2000年,记者节才最终被确定为11月8日。
  2001年恰为新世纪伊始,因此以2001—2011年作为时间跨度来进行分析。
  3、分析维度
  (1)角色描述:如何定位记者角色?
  (2)角色丛:多角色还是强调一种角色的单角色?
  (3)情感基调:记者定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色彩。
  三、结果及分析
  经过样本搜集、整理与分析,《南都》2001—2011年记者节社论的有效样本为6篇。2001、2002、2003、2005年无记者节社论,2011年《南都》采取视频的方式庆祝记者节,未发表社论。有效样本如表1:
  有效样本所表现出来的角色定位、角色丛以及情感基调如表2:
  通过对以上样本及其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把《南都》记者节社论的时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强调真相的单角色期(2004-2006年):
  2004—2006年《南都》记者节社论都强调了记者的角色——忠实地记录事实,集中表现为忠于事实的单角色。这一时期对记者角色的描述试图把附加给记者的各种“重任”一一抛开,我们从2004年记者节社论的描述中可见一二:
  “记者不是历史记录者,那是历史学家的事情。”
  “记者也不是警察,不应该用警察的眼睛盯着罪犯。记者也不是法官,不应该用法官的头脑思考案件。”
  “当一些地方负面事件过多时,那并不是记者报道的责任,也许是当地管理部门出了问题。当一些新闻事件引发强烈反响时,那并不是记者报道的结果,而是事件本身导致的结果。”
  强调真相与记者应回归其职业本身,其实这与新闻专业主义之下的记者角色定位最为相近。然而,在中国这种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南都》力图让新闻记者回归新闻本位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尝试能否顺利推进?抑或是与中国的特殊环境相互融合,产生中国语境下的记者角色的新定位?
  (2)加入职业理想的过渡期(2007年):
  2007年《南都》记者节的社论更多表现为对一些造假记者、有偿记者的批评,其开始意识到,商业利益对新闻业的侵扰比政治的束缚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南都》对记者的角色定位不仅仅在于追求真相,还加入了争取独立、坚守新闻理想。其社论这样描述:“在令记者感到羞耻的今年,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处境比想象的更加艰难”,“在内外交困的压抑中,我们格外需要这样的信念:有一群人不可能放弃理想,有一群人永远对真相忠诚,有一群人奔走淹没在人海当中但是保持观察者的独立、记录者的坚贞”。
  这一时期并未加入明显的新角色,但是却突出了记者的职业理想与职业操守,是商业侵袭下对记者角色做出的有益补充。
  (3)加入社会转型的多角色期(2008
  -2009年):
  这一时期,记者的角色不仅仅被描述为“观察者”、“记录者”,更为突出的是对其“参与者”、“改造者”的身份表达。记者的身份不仅是新闻本位下的记录者,而且被赋予了发出多种声音(暗含争取新闻自由)、积极参与并促进社会转型的身份。2009年的社论尤为突出:“新闻媒体早已经不是也不应该只是这个世界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它还已经是而且必须是这个世界的参与者和改造者——这就是新闻媒体的近况,它发现了一个重大的任务,但是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它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空间,但是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机会在其中舒展。”
  其实,这种多角色的身份确认与第一阶段单纯强调追寻真相的新闻本位时期的记者角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同的是,记者又开始拾起社会赋予其的种种“重担”,只不过令人欢欣鼓舞的这次是主动拾起。但是这种多角色还是未确定的,多少带些朦胧与理想主义色彩。
  (4)真相与公义的双角色期(2010年)
  2010年《南都》记者节社论似乎明确了记者的角色,并以理性的方式给记者添加上了新角色——促进公义。
  比起上个时期的参与者、改造者,这一时期的记者定位则更为明确,报道真相与促进公义。记者身份至此与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相融合,产生一种超越于新闻本位的记者角色定位——不仅要报道真相,还要参与到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当中,成为参与者、改造者并进一步促进公义。
  结语
  如果将时间维度拉大,那么2001—2011年只不过是时间洪流中的一个点,然而,它又是绕不开的一个点。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转型进一步向前推进,商业性对新闻的蚕食以及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越发引人关注。作为新世纪开端的十年,通过《南都》的社论,也许我们能够看出记者角色变化的一些端倪:新闻记者不再仅仅局限于在新闻本位下追寻真相,也不再简单地重申回归新闻专业主义,而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积极地、欢欣鼓舞地又始终怀揣理想地加入到社会转型的进程当中。
  参考文献
  ①陈力丹、江陵,《改革开放30年来记者角色认知的变迁》[J].《当代传播》,2008(6)
  ②陈力丹、江陵,《传媒“四大职能”与记者角色认知》[J].《新闻前哨》,2009(2)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9级本科生)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