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闻图片作为一种视觉传达,是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从新闻摄影实践和新闻照片传播规律来看,报纸和读者都需要具有视觉冲击力、亲和力、感染力以及富有思想性、趣味性的新闻照片。
【关键词】报纸 新闻图片 新闻摄影
新闻行业现在已经进入了多媒体时代,面对读者的信息和审美需求,报纸更应该发挥图片的作用,让读者通过读图来满足新闻需求。读图读什么?从传播效果上看,读图当然是读出新闻主信息,读出新闻本质,读出新闻事件发展的方向。为什么要读图?新闻图片作为一种视觉传达,是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它可以使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新闻图片传达的各种信息,相较于文字报道,更直接、更具体、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读图是为了节约受众的时间,使受众瞬间或很快获知事件的真相。从审美效果上来说,读图是为了获得审美愉悦,获得信息快感。因此,可以说读者需要什么样的照片,报纸就需要提供什么样的照片,这两者是合而为一的。那么,报纸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新闻照片呢?从新闻摄影实践和新闻照片传播规律来看,报纸和读者都需要具有视觉冲击力、亲和力、感染力、以及思想性、趣味性的新闻照片。
新闻照片要有冲击力
新闻图片对读者的“冲击力”可分为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冲击力,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幅完整、优秀的新闻摄影图片。视觉冲击力是指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形象生动、呼之欲出的审美感觉,一般多用于立体的造型艺术。由于平面摄影艺术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所产生的有艺术震撼力,有立体造型艺术异曲同工之效。而情感冲击力是指从内心打动读者,震撼读者的心灵而产生的冲击力。新闻摄影作品富有冲击力,大多是指记录突发事件的作品,但也不排斥记录日常生活琐细之事。如美国“9·11”事件各大报刊刊登世贸双子塔在烟飞云散中轰然倒塌后街上市民惊恐并四处逃散的镜头,摄影记者将烟火奔腾的场景瞬间推到读者眼前,给人一种躲避犹恐不及的感觉。《华商报》记者拍摄的专题组照《目击偷猎》用8 幅照片将秦岭深处不法分子偷猎珍贵动物、残杀、交易、贩卖的全过程用动感的瞬间画面演绎得淋漓尽致。动物惨死时的痛苦挣扎惨不忍睹,偷猎者的卑鄙行径令人发指,读者仿佛能从图中读出一种怒发冲冠之慨,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力。
新闻照片要亲和力
亲和力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记者要有亲民意识;二是要有人文关怀。在新闻摄影中,大量的时政要闻表现为领导人的政务活动,领导人的照片,若无新角度,难免给人一种似曾相识、老套烦腻之感。但是,一些有才能的记者却能推陈出新、平中见奇。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拍摄的《总理为农民追工钱》就极具亲和力,一位叫熊德明的农村妇女向温家宝总理反映丈夫打工钱难要,当总理要跟她握手时,她觉得自己打过猪草的手脏不好意思与总理握手,而总理有力紧握熊德明粗糙的手,她脸上洋溢着无比喜悦的笑容。农妇难为情的由衷高兴与总理诚挚的歉意形成鲜明的比照,反映出新一代领导集体亲民、务实的作风,成为中央领导体察民情的典范之作。
《华商报》记者摄影报道《目击大连“五·七”空难》,两幅照片充满了人文关怀与同情心。其中一幅是母女抱头痛哭;另一幅是海滩上停满了小船,许多人在焦急地等待消息。这两幅照片记者都避免了血淋林的冷酷灾难事实,而将镜头聚焦在众人的帮救上,从而使作品蕴涵无限的人性美,富有人情味。因此拍摄富有亲和力的照片,记者应寻找最佳角度,使照片具有亲民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
新闻照片要有感染力
感染力是指作品瞬间吸引或震撼读者心灵的内在的情感张力。新闻照片的感染力是通过画面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与组合方式,如情节、细节、现场环境气氛,人物性格等照片深层蕴藏的内容与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新闻照片要富有感染力,要求记者饱含激情地融入到新闻事件中去,从而才能拍摄出感人肺腑的照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感动别人,就要先感动自己。这就要求记者深入生活,从情入手,贴近采访源,并成为其代言人。第1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英雄探妻》是记者饱含激情拍摄的杰作。作品画面远景是一座座坟墓,近景是依稀可见的墓碑,“高原汽车兵”张良善身戴多枚奖章站在因难产逝去的妻子墓前,作为特写镜头置于画面中央。张良善头部仰起,双目紧闭,牙关紧咬,面部泪水、青筋清晰可见。张良善对妻子的挚爱、悲伤、悔恨、歉疚的神情弥漫整个画面,给人一种仰天长啸空悲切的感觉,英雄可敬、可爱、可亲的形象跃然纸上。可以这么说,凡是能打动人心的照片,都浸透着记者对所采访的人、事的爱憎之情。
新闻照片要有思想性
思想性是指图片信息能反映社会重要现象或重大变化、蕴涵着发人深思的问题并成为记录时代的符号或标识。思想性与新闻摄影的新闻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基础。具有新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