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随着纪录片以网络形式的传播,国产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融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与美感,赋予纪录影像更多的个性与立体感,表现出了更贴近受众、更灵活互动和更细化分流的特点,并在阐述中渗入到更普遍与具体的主题,使纪录与交流更加直接与坦诚。本文将新媒介因素纳入到纪录影像的审美分析中,以便从新的传播环境中找到国产电视纪录片的不同影像表达,探究其在新环境下的审美问题。
【关键词】新媒介 国产电视纪录片 审美表现
在新媒介时代下,由于影像传播环境的改变,审美关系中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随之带来了一场审美观念的变革,这也直接影响了纪录影像的表达。其中有机的视觉节奏、深化的艺术展现、真实的内在故事以及合理的形式逻辑共同成就了唯美而饱含人性的纪录信息。
一、贴近受众,让影像更具个性化的空间
新媒介自身的贴近性所引发的环境变革,使纪录影像深入更加个性化的空间成为可能,在此种环境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作用①被延伸和扩大化了,受众所看到的纪录影像具有更鲜明的特征和细化的含义。挖掘非一般的大众化的东西,并以独特、另类和拥有自己特质的方式呈现,将国产纪录影像推向了熠熠生辉的平台,使纪录影像本体中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得以灵活的体现。因而,新媒介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纪录影像的内在和观众观看口味的不经意吻合。
网络与移动通讯技术的运用以及信息与资讯的共享使审美主体在思想构成和影像观念上产生了不同的变化。个体意识的增强和个体理念的自由传播使纪录影像不得不去探究如何在普遍个体中寻找一种适合大多数的个性表达,这种看似矛盾的逻辑在纪录影像的新媒介传播中已被正视和利用。前不久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国》就是这种个性化的体现,它寻找到的那种味觉化的切入形式是这种个性化成功的关键。在此片中,对食材获取所渗透的关注以及对人物个体烹制美食所承载的情感,都在细细研磨中贴近观者,这种在段落化、故事性的影像中所蕴涵的个体理解的凸显,让纪录影像的审美主体在大众化的氛围中也领略到了个性。
新媒介环境中更富个性化纪录片的产生,开创了人们感知和认识国产纪录影像的新方式。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产纪录影像的交流手法和叙事方式,而在以表达人文关怀为目的的纪录文化中,更多的体现出了这个时代观众个体的存在感,这种体悟成了在纪录影像观感中产生贴近因素的基础。
二、细化分流,让影像显现广博与深入的主题
新的媒介环境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自由交往的灵活空间,使消息的闭塞彻底消失,让人们对具体的人、事、物的客观了解及复杂问题的深入认识变得更加容易。这也对国产电视纪录片在主题的选取及分析的深度上有了更高的要求,使其在具体摄制操作上有了更精准更专业的表现,并使纪录主题在有限的图像与声音的支配下创造出更富有价值的视听内容,在新的视野中铸就更富张力的思想,带给观者无限的鉴赏冲力。
纪录影像所涉及的广度不仅体现在涵盖面较宽的政治、经济、文化主题上,还体现在除宏观外的细枝末节上,这让抽象的事物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信息,也是新媒介环境下人人参与、人人贡献的结果。非线性和组合式的新媒介本身就带有某种细化与分流的特点,使传统全景式的纪录呈现加入了不少整合化的广博主题,而这些主题是通过各种终端的筛选、综合、提炼而成的,以此形成的纪录影片在骨子里就刻下了新媒介的烙印。
有新媒介的存在,任何一部国产纪录影像所要涉猎的领域就都有可能被大众认知、传播、解构,进而进一步探究、品鉴,在一系列的复杂运作之后,新媒介下的纪录影像就显现出了不同于传统媒介下的审美方式。其最明显的体现是民众通过纪录影像得到了更为广博的视野与更加具体的体验,将纪录影像在求知层面所囊括的无限可能尽显无遗,这种通过科技影响所造成的细化分流使国产纪录影像的主题重新定义、自我转换。借助网络的无障碍传播,国产纪录影像的后期发展必将打破一切限制,发挥出无穷的潜力,如近期央视纪录频道播放的《解码本能》即是国产纪录片对心理科学影像化表达的一次探索,是从细微深入中凸显广博的极佳范例。
新媒介发展带来的多重选择,让观众收看纪录片的期望值也相应提高。那些通过技术加工制作出来的纪录片,如果没有在细化的领域显现出深入的主题,就会在新媒介中淹没,在这种快而精准的传播通道里,内在叙述主题和外在表达形式所承载的思想就成了制胜的砝码。
三、灵活互动,让纪录与交流更加直接和坦诚
网络媒介的交互性从技术上增加了纪录影像的互动感,这一特点使新媒介环境下的国产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和传播过程与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新媒体的不断衍变,受众甚至可以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或对纪录片进行文化重解。这种在新媒介环境影响下形成的畅通多样的平台,让纪录片创作者和受众的交流更有效,使创作者能更好地感知受众所想,修正创作视角。
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低成本、全方位的特点,使远程输送各种形式的纪录影像成为可能,这增强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使纪录影像更加“亲民”。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的重点已从过分讲究直接目的的传达转变为注重影像的人文意义和审美诉求,倾向于观者和作品之间的内在互动,并使观者接受作品的信息、内涵甚至视听形式,使新闻性、纪实性、艺术性相结合的纪录影视语言得以普遍传播。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使民众参与艺术论争变得直接而又简单,很多纪录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网民评论的影响和启发,寻找到了更加适宜的呈现方式,使纪录影像更生动感人、更具启发性、说服力和影响力。在这种更加坦诚的交流中,让关注的主题再现耀眼的光芒,使各种深奥而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和通俗易懂,让本没有打算收看此片的观众静下心来慢慢品阅。
这种受科技影响的纪录美学形态,在形成及传播过程中天然加入了某种无法预测的外在形式,而这种形式的本性是灵活互动的。它体现出了内容题材的丰富性、影音感官的多样化以及观念阐释的先锋性,这种内容与技巧的多元化是纪录影像在充分利用新媒介的美学表达后所形成的与观众更加直接和坦诚的交流平衡点。
四、美感时尚,让内容与形式在新媒介中融合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纪录影像,不仅仅要从技术的角度去看待,更要从美学的角度去考量。在新媒介环境下新技术的运用,不只产生了国产纪录影像强烈的冲击力,更增加了艺术想像的无限可能。国产纪录片创作群体已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他们正用特殊的敏感和责任心去观察周围世界,在纪录影像表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主流纪录片的个性化表达,其核心体现在用平等的视角呈现出美感与时尚感,这是在新媒介环境下形成的广泛理解与共鸣,这使内容与形式在表达上简单而又完美的融合了,正如“放弃你所谓的责任感,放弃你所谓的对文化的深层次思考,像朋友和亲人一样去关心你的拍摄对象。其结果是你可以看到最真挚的责任、最深刻的批判,正所谓无为而无所不为。”②
当下中国人的生存感觉和文化情境变得更加审美化、更具时尚性,这使同样根植在其中的国产电视纪录片有了相同的特征,而这种以现代思维方式与快捷视觉感知为基础的纪录呈现,其具体特征体现为纪录影像的内容与形式在新传播环境下的融合,其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在描述事件与总结感怀中找到了平衡,如表达新颖、视角丰富、资料详实、视觉震撼的《颐和园》、《敦煌》、《千年菩提路》等,所有的影像都在真实准确与鲜明生动的有机统一中承载了现代语境下对历史表达的特殊美感与时尚感,以最能打动人的方式集中表达了需要站在国家的立场和角度来审视的话题,用影像结构的力量提出了在新媒介环境下纪录艺术的一种可行性方案。在客观环境和主观意图的交互印证中,一种纪录创作的观念被很好运用,不管是社会人文类、历史文献类、自然科教类,还是生活纪实类、文化纪录类,都以普世化影像特征的形式显现出来,显示出无差异性新媒介下的影视产品的鲜活个性,把纪录片一直诠释的真实、客观、中立表达得如此具有美感。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青年项目《新媒介环境下国产电视纪录片的审美取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10QNW09】
参考文献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15
②吕新雨:《记录中国》,三联书店,2003:30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