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如何成就品牌

2012-12-31 00:00:00王瑄
新闻世界 2012年8期


  【摘 要】“新华视点”专栏从最初的通稿专栏,到实现跨媒介合作、走上电视荧屏,历经了十年的磨练,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特色鲜明,极具影响力的深度报道专栏。是什么因素使得一个新闻专栏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一个如此有影响力的品牌?本文将对其栏目定位、报道特点、写作文本以及舆论监督等方面作具体的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新华视点 品牌研究 定位 特色
  一、明确的栏目定位
  定位是一个栏目的灵魂,决定着这个栏目与其他栏目的区别。“新华视点”的定位就是:关注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重点,关注实际工作中的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正因为是新华社倾力创办的深度报道专栏,所以“新华视点”的定位既能借助新华社的权威优势,第一时间准确真实地传达中央思想和政策,全面解析中央的方针政策和经济动态,同时也时时刻刻关心百姓的实际问题,在舆论监督的同时,也能有效地引导舆论。
  二、报道的特色
  “新华视点”栏目以播发深度报道而深入人心。所谓深度报道,《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新华视点”专栏顺应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深度报道专栏之一。
  为更好研究分析“新华视点”的报道特色,本文选取该栏目2010年5月3日至2010年11月29日的129篇报道作为分析样本,主要从报道地域、报道内容、报道形式以及写作特色等方面对该栏目的特色做全方位的分析。
  1、报道面覆盖全国
  “新华视点”隶属于新华通讯社的国内部,新华社遍及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分社记者都是“新华视点”的记者,因此,“新华视点”的报道深入到全国各个地方,而且多以地方监督为主。作为国家的主流媒体,“新华视点”的报道起到了上情下达,紧密联系中央和地方的作用。这些报道不仅是对当地政府或政府公职人员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舆论监督,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
  2、报道题材丰富
  本文根据所选样本,对“新华视点”的题材按照时政、社会、法制、经济、教育、文化和国际六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统计和分类,得出结论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题材选择上,除了国际方面的内容,“新华视点”的体裁分布比较均匀,时政、经济、法制等方面是其报道的对象,其中社会题材关注点较多地集中在食品安全、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矿难等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问题上,如《三聚氰胺玉米奶事件追踪 偶然中有多少必然》、《让劳动者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等。诸如此类的热点问题是所有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事件,而“新华视点”的特色就在于不局限于事实报道本身,更着力挖掘事实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共鸣。
  时政类题材是“新华视点”深度报道的一大亮点,也是其进行舆论监督的一大特色,对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行政许可、执法违法、贪污腐败等进行监督,充分发挥其舆论监督作用,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
  经济类题材在“新华视点”报道的比重逐年增加,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社会处于转型期,面临急剧的变革,经济生活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新华视点”紧跟时代的步伐,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经济事件,透视国家经济走向,对读者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如《透视CPI再创新高》,针对近期来热议不断的物价上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这类报道在“新华视点”栏目中还有很多。
  综上所述,“新华视点”专栏的报道题材丰富,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选题新闻性强,而且将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揭示出来,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
  三、报道体裁多元化
  作为深度报道专栏,“新华视点”的文章体裁并不拘泥于一种形式,根据对样本的分析统计,我们将其体裁分为调查性报道、述评、访谈和视点文章这四种类型。图表如下:
  
  从图中可以得知,调查性报道在“新华视点”专栏中所占比例最大。在甘惜分教授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中,调查性报道被定义为:是一种以比较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新闻报道形式。由于调查性报道不再满足于向读者揭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而是关注“为什么”和“产生什么后果”。“新华视点”作为一个以舆论监督见长的主流媒体,充分运用调查性报道这一形式更能将读者带进新闻事件中,告诉其重要的事实、相关原因以及其背景材料,同时也有可能合理预测事情走向,再加上写作手法的灵活性,作品具有丰富的细节,完整的情节,悬念频生,真实准确、针砭时弊,往往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共鸣。
  第二类体裁是“述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刘海贵教授将新闻述评定义为:“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夹叙夹议,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评说。”它以叙述新闻事实为主要任务,分析评说仅仅围绕着新闻事实进行,明显区别于以新闻事实为例证而阐明观点的新闻评论。这类报道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事实和评论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新华视点”作为一个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第三类体裁是“访谈”,即文章主体部分为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问答,如2010年11月18日的报道《一个“冒牌大学生”的“冒名生活”》,11月12日的《是逃避责任还是“安全教育”?》,9月7日的《金浩茶油“秘而不宣”谁之责》。
  最后一类是“视点文章”,指的是没有实际的采访操作而是利用共同新闻资源,倾向于纯观点的文章。这类体裁中还有一部分文章是“新华视点”独家发表的文章,比如《三问河南“警务改革”》,《从现实瓶颈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报道,这类报道最大的特点是文章立意高远,能够引领舆论潮流,对社会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四、强有力的舆论监督
  这里的舆论监督主要是指以新闻媒介为载体所进行的舆论监督。新闻媒介在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进行报道时,不仅能够把公众与外部世界紧密相连,同时也使公众获得一种对外部世界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公众对于媒介站在公共利益立场上所表达的意见、观点的认同、支持和响应,能够使得新闻舆论显现出强大的民意力量,进而起到对公共事务的监察、督促、制衡作用。
  “新华视点”的舆论监督报道覆盖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环境、房产、安全性生产等各行各业,其宗旨是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新华视点”的监督报道在所有报道中所占比例最大,近年来以揭露政府官员腐败、政府无作为、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问题以及房地产开发问题的监督报道尤为突出。与其他同类媒体批评报道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新华视点”对某个问题的报道并不限于摆出事实,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更可贵的是该栏目参与到解决问题之中,充分发挥其作为主流媒体的优势,持续关注未的问题的解决,致力于问题的解决。比如12月23日的报道《行为背后是态度——2010年“新华视点”部分舆论监督案例追踪》,正如文中所说:“‘新华视点’专栏本着推动社会进步、促进问题解决的原则,选择中央明令禁止、百姓深恶痛绝的一些典型事件进行舆论监督。岁末临近,记者对其中部分案例进行了追踪回访。”这些案例都是之前报道过,但并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通过再次回访追踪,不仅给读者一个负责任的交代,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所关注的问题实施进一步监督,促进其得到有效地解决。
  结语
  “新华视点”成功之处除以上原因之外,还在于其作为新华社的一大品牌,拥有极具优势的资源。首先,“新华视点”整合了人力资源,在用人机制上大胆改革,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形式,并且有专门的新华视点采编室,设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从新华社分社抽调精兵强将轮流到这里工作,有强大的人才作为后盾,“新华视点”才能有优秀的新闻报道。其次,“新华视点”整合了新华社的报道资源,充分利用所有分社的资源,从而更有效、更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只要选题需要,任何部门和地区都可以跑,这种资源整合,是其报道具有影响力的优势所在。最后,“新华视点”还充分运用网络传播的优势,不仅在新华网上开设“新华视点”专栏,还与其他网站建立资源共享的合作关系,更能彰显其品牌效应。
  但是我们也看到,尽管“新华视点”有着强大的品牌效应,但是随着传统新闻媒体的全面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出现,其面临的是来自多方面的竞争和挑战,想要长期维持自身的品牌效应,还需要不断地革新和努力。
  参考文献
  ①许新芝:《舆论监督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②李九伟,《国家通讯社新闻改革的尖兵——全面透析“新华视点”》[J]《新闻爱好者》,2004(7)
  ③陈芸,《“新华视点”专攻深度报道的探索》[J].《新闻战线》,2002(10)
  ④张春宁,《“新华视点”舆论监督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
  ⑤周翼双,《挺立“风口浪尖” 跨越“重重关山”“新华视点迈向成熟》,《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7-25
  ⑥陈芸,《“新华视点”与时俱进的创新》,《新华每日电讯》,2004-7-15
  (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