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传统主流媒体不再是突发事件报道的唯一主角,微博作为新媒体的重要代表,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在很多重要事件和热点话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深圳5·26交通肇事案”的分析,探讨微博在传播中的作用。
【关键词】突发事件 公共事件 微博传播
根据人民网发布的《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2012年微博用户数量超过2亿个,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微博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交流工具,即时性、便捷性、原创性等诸多优势已经在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逐渐地显现出来。本文以2012年“深圳5·26交通肇事案”为例,分析微博在突发公共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发挥的作用。
一、“深圳5·26交通肇事案”的传播过程
2012年5月26日凌晨,在深圳滨海大道一辆高速行驶的跑车与两辆出租车相撞,致使3人死亡。警方公布肇事者身份后,死者家属质疑“顶包”。此事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从传播过程来看,这起事件可分为四个阶段:
1、事件曝光阶段(5月26日-5月27日)
2012年5月26日凌晨03:20分,事发后12分钟,新浪微博名为“小爽之”的博主发表微博,表示目击交通肇事案,发布相关现场照片。在此阶段,微博平台上对此事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5月27日,《南方都市报》以“跑车男夜载三女醉驾飙车,连撞两的士致三死死伤”为题进行了简短的报道,报道内容仅限于对事故本身造成的特大人员伤亡。事件关注度呈现出低位运行态势。
2、事件发展高潮阶段(5月27日-5月29日)
5月27日19:59分,深圳交警通过新浪微博公布了肇事者信息。在深圳警方公布肇事者信息后,车祸中死者家属对结果表示质疑,同时,5月27日晚间名为“@眼袋兔兔子”的新浪微博博主发布的微博瞬间点燃了微博平台网友的热情,微博中,这位网友称“希望能揪出真正逃逸的肇事司机,还她们家人一个公道。”此条微博被转载37888次,评论9768条。此后网友开始对深圳交警的调查结果表示质疑,微博平台上的关注度开始攀升。
5月28日,网友“滨河526揭秘”开通微博,揭露深圳车祸背后的迷雾,微博开通三天便有1万4千多名粉丝,这位网友微博中的信息每条都被大量评论和转发,赢得了一部分网友的认可,推动着事件的发展。
5月28日,29日,深圳交警分别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公布视频证明侯某为肇事者,但警方的视频很快就被有视频专业背景的网友所质疑,指出视频存在严重PS 痕迹,使得警方陷入被动,网友对警方的口诛笔伐瞬间高涨。
随着网友对此事关注度的飙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加大对此事的报道力度,《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许多电视新闻节目也相继报道此事,从客观上促使了媒体关注度的提升,也提升了此事在大众中的关注度。
3、事件后续发展阶段(5月30日-6月3日)
5月30日,深圳警方通过两个渠道公布DNA检验结果:一方面借助传统新闻发布会式,向媒体公布最终检验结果,平息媒体质疑,深圳卫视《第一时间》系统整理事件发展过程,并在5月30号的节目中,采访了三方当事人,交警、肇事者侯某、死者家属,平息了一部分网友质疑;另一方面借助微博平台,召开一个小时的微访谈,与网友平等地、面对面地交流,接受网友质疑,解答网友疑惑。
5月31日、6月2日、3日,深圳警方不断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新的照片和视频证据,证明此次事故中不存在“顶包”。
6月2日,CCTV-新闻频道的《新闻调查》栏目专门针对此事做了一期名为“被拷问的死亡飙车”,针对质疑做出了调查和解释,回应了大众的许多质疑,对于平复此次舆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事件平复阶段(6月4日-6月11日)
6月4日,深圳警方通过微博表示要展开为期一年的打击“飙车”专项整治活动,并重点查处非法改装加装动力装置、进排气系统装置造成轰鸣噪音。
二、微博在“深圳5·26交通肇事案”中所起的作用
1、微博成为事件信息源
与其他媒体相比,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是微博最大的优势所在。在突发事件的爆发期,事件的当事人和亲历者能够借助手中的传播工具,将危机信息及时地传到微博上,让受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突发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造成的损失等相关信息?。在此次交通肇事案中,事发后12分钟的凌晨03:20分,新浪微博名为“小爽之”的博主发表了一条见证事发现场的微博,“一辆法拉利像风一样地从我身边过去,快得都能嗅到烟味,没过l00米,撞上2辆出租车,现场的火啊!我快拍了一张,赶紧上车离开,怕炸没命。”此微博附加了一张现场汽车着火的图片。此条微博被转发了988次,被评论了779次。
微博用户可通过多个渠道进行信息发布,最大限度的突破了时间、空间以及物理限制,同时发布的内容既不用长篇大论,也不需要复杂的形式,因此微博迅速成为大量原生信息的发布平台,使得传统媒体不再是第一手的或者是唯一的新闻来源。《2011年第三季度社会舆情研究报告》指出,2011年以来,由微博首次曝光的影响较大的舆情热点事件持续上升,继第一季度超过论坛/社区、第二节度与报纸持平后,在第三季度比例高达24%,首次超过传统媒体报纸,成为网络新闻之后第二大消息曝光源。
2、微博助推此事件成为公共事件
微博以快捷方便的转发和对话功能,使得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促成了一种全新的覆盖面更广、传播更为迅速、自主互动性更强的信息传播方式。5.26交通肇事案案发后,深圳交警借助微博平台不断发布事件进展的消息,并且坚持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公众充分了解事件进展,每一条微博得到了大量的转发和评论。
从表中可以看出,深圳交警的新浪微博受到很高的关注度,在事件发展高潮阶段,10条微博的转发总次数达到了28672,评论总次数达到了55236,5月28日19:11发布的“5·26滨河大道交通事故情况通报”长微博的转发次数高达8175,评论次数也达到了13355次。微博具有二次传播的功能,网民之间的互相转发和评论会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事件以“裂变式”的速度传播开来,从而使得一件简单的新闻事件变成一个公众事件。
3、微博成为谣言和辟谣平台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媒体,延续了博客自媒体无序、自发、随意的特点。它100多个字的文本内容很难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作深入细致的报道,容易被断章取义。外加微博的传播主体多为个人,报道视角多为微观。报道内容多为个人所见所感,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较难做到客观、全面、公正。这些都使得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微博很容易成为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场所。微博谣言通常以某个事实背景为对象,凭空捏造或是篡改事实并利用人们的激愤情绪加以扩散,加之微博的用户作为个体存在时,并不具备分辨每一个谣言的能力,因而微博谣言影响力广,破坏性大④。
在此次交通肇事案中,微博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5月26日18:16,深圳交警通过官方微博发表“刚刚获悉,交警已对5·26特大交通事故肇事司机侯某办理了刑事拘留!”,确定交通肇事者就是侯某,但是5月27日晚间新浪微博主“@眼袋兔兔子”发表的一条微博瞬间点燃了微博平台网友的热情,微博中,这位网友称“@疯了lulu疯了@_yo爺于5月26号凌晨三点零八分在滨海大道上一次车祸离开了我们,现告知所有认识她们的朋友,愿她们一路走好,我们永远爱你们。最后希望能揪出真正逃逸的肇事司机,还她们家人一个公道。”此条微博被转载37888次,评论9368条。此微博一出,点燃了大众对于此事件是“顶包”的猜想,微博上充斥着大量的猜疑和谣言。“在纷繁嘈杂的网络舆论洪流中,质疑几乎是所有网络热点事件引发舆论的起点。”⑤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微博也是十分优秀的辟谣平台。突发性事件爆发后,权威机构、传统媒体、专业人士等可以通过微博平台第一时间发布准确信息、辟除谣言。5月28日,深圳交警通过官方微博和传统新闻发布会公布数个视频片段,证明侯某就是肇事者。从警方公布的视频来看,侯某确实存在较大嫌疑,但是警方的视频证据为网友质疑,认为此视频是后期PS过的,并有视频专业的网友对视频中的漏洞进行了解释,加剧了网友对警方的不信任。5月29日,深圳交警再次公布更为清晰的视频,并公布跑车车主照片。深圳警方通过公布清晰视频和车主没有任何受伤痕迹的照片缓解网友之前的对立情绪,从公布车主照片的行为来看,深圳警方能及时发现网上民意,并迎合网友需求,从而有利于争取网友的支持。5月30日,深圳警方不仅通过传统的新闻发布会向新闻媒体出示新的证据,并且将肇事司机DNA鉴定书发布至官方微博上,应对“顶包”谣言。
4、微博和传统媒体的互动传播
在事件传播过程中,微博与传统媒体呈现互补互助的关系。微博成为信息源,并且使事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事件,但是传统媒体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对于危机事件的传播,网络媒体大有取代传统媒体的势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媒体在信息发布权威性方面还是大大高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在关键时刻发出了权威的声音撇清不实传言,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在此次事件传播中,深圳交警在5月28、29、30日分别召开三次新闻发布会,邀请传统媒体对于此次事件进行报道;6月2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对于此次交通肇事案进行系统梳理,对于广大网民的质疑一一作出了回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谣言的传播,正确的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①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2011-12-23)[2012-06-21].http://
yuqing.people.com.cn/GB/16698341.html
②何晓闽、王立,《发挥微博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效能》,《军事记者》, 2012(1):44-45
③谢耕耘:《新媒体与社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21
④叶璐,《微博中负面情姥传播分析》,《今传媒》[J]. 2012(2):54-55
⑤吴廷俊,《新媒体时代中国舆论监督的新议题:网络揭黑》,《现代传播》,201l(1)
(作者: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广告系助教)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