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舆论研究的一座高峰

2012-12-31 00:00:00吴林红
新闻世界 2012年8期


  【摘 要】徐宝璜以“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而名垂史册,他的新闻学思想一直是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徐宝璜的舆论研究极少关注和发掘,有意无意埋没了许多宝贵的学术财富。本文试图运用历史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徐氏新闻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简要勾勒徐宝璜的舆论思想轮廓,尝试为我国舆论研究续上从近代向现代转型的关键一环。同时,徐宝璜的舆论思想在今天仍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徐宝璜 舆论研究 新闻本位
  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徐宝璜(1894-1930)这个名字是和“新闻教育第一位的大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黄天鹏语)这样的称誉联系在一起的。他的理论专著《新闻学》①被蔡元培称为我国新闻界的“破天荒”之作。数十年来,徐宝璜的新闻学思想都是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可是,若论徐宝璜的舆论思想,专家学者关注的极少,相关研究更是寥若晨星。徐宝璜的舆论思想何以被人“淡忘”?笔者研究以为,这不是因为他的思想学术价值不大,而是因为有三大因素制约:首先,学术界的研究视野一直集中在《新闻学》上,而书中关于舆论问题的论述不成体系,同时对他陆续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不深,因此对其舆论思想缺乏全面认识和正确评判;其次,关于徐宝璜舆论研究的文献资料长期奇缺,他的重要论文《舆论之研究》尘封于故纸堆中,直到近年才重新整理刊印②,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徐宝璜唯一一篇舆论学研究专文;再次,我国舆论研究的历史谱系长期没有系统梳理,从近代舆论思想到现代舆论研究,历史传承和思想流变脉络不清,湮灭了徐宝璜等人的思想光芒。笔者认为,只有从我国舆论研究的历史谱系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徐宝璜新闻理论的建构过程,才能更好地洞察他的舆论思想流变及其重要历史价值,为我国舆论研究续上从近代向现代转型的重要一环。
  “新闻本位”原则下的舆论探究
  民国初年,我国新闻界最大变化就是政党报纸的蜂起。但是,随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北洋军阀对舆论的钳制变本加厉,对异己的报纸和报人残酷镇压,政党报纸面临“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必然命运。从世界范围来看,“政论纸”让位于“新闻纸”,已是大势所趋。民国时代著名记者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指出:“世界新闻事业之趋势,基于‘以新闻(News)为本位’之原则,故外交记者(指专司采访的记者——笔者注。)之地位有蒸蒸日上之势,虽各国之程度不同,而进步之趋势则一。”③这正是徐宝璜研究舆论问题的时代背景。
  “新闻本位”的原则在徐宝璜的新闻理论中得到全面体现。他在《新闻学》中提出,“新闻纸之职务”主要有六项,第一项便是“供给新闻”。“新闻纸者,最能常以关于各种问题之消息,供给社会者也。舆论之根据,实在其掌握中。”舆论之健全与否,与事实之正确及详细与否,有极大关系。徐宝璜将舆论研究的基点置于“新闻本位”之下,与梁启超等人从政治学视角阐述的舆论思想有了根本分野。正如陈力丹教授在《论中国新闻学的启蒙和创立》中指出:“梁启超代表了中国新闻学启蒙时期的最高认识水平,他走到了从新闻学启蒙到新闻学创立的边缘,但一步之差的距离,他始终没有跨过去”④。而徐宝璜对于梁启超等人的理论突破,可视为中国新闻学研究从近代向现代的重要转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在徐宝璜《新闻学》理论框架中,“新闻纸之职务”与舆论直接相关的还有两项,分别是“代表舆论”、“创造舆论”。从字面上看,这与梁启超等人的提法别无二致,但其内涵已截然不同。以“创造舆论”为例,这一概念虽然来自梁启超等人“制造舆论”的思想,但徐宝璜提出“创造之方法有三”:一为登载真正之新闻,以为阅者判断之根据;二为访问专家或要人,而发表其谈话;三为发表精确之社论,以唤起正常之舆论。这些都是新闻纸影响舆论的典型做法,与政党报纸的立言鼓吹有天壤之别。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此后徐宝璜对学术观点又有若干重要修正,体现在《新闻纸之性质与价值》(1927年发表于《新闻学刊》)、《新闻纸与社会之需要》(1929年发表于《报学杂志》)、《新闻事业之将来》(1929年发表于《报学杂志》)等论文中。至此,徐宝璜完全摆脱了梁启超等人的思想藩篱,真正步入了现代新闻学和舆论学研究的堂奥。
  突出公共性的舆论内涵
  重新发现《舆论之研究》,对于深入发掘徐宝璜舆论思想的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这篇论文最早发表在1920年10月《北京大学月刊》第1卷第7期上,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阐述了舆论之定义、舆论发达之要件、创造舆论之方法、舆论之能力。“舆论二字,常传诸人口,见诸报章,然鲜有考其意义者。璜因与新闻学研究会诸君,以此为议题而开二度之讨论。兹将所得之结果,分项叙述于下。”可见,这篇论文不仅代表了徐宝璜本人的研究成果,而且集中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同仁的集体智慧。
  “舆论者,在社会上占多数之关于公共问题之自由的意见也。”徐宝璜指出,舆论首先是一种意见,“至此意见之发生,有时为几经考虑之结果,亦有时激于一时之感情”;其二,成为舆论的意见必须是自由的意见,“故必人民有发表意见之自由,然后有真正之舆论,否则伪造者耳”;其三,舆论评判的事实必须“关于公共问题”,“或虽为私人之行动,然影响于社会者甚大,方能成为舆论”,“在民智不发达之时,公共问题,仅为政治问题。及民智既进,则种种社会问题如妇女问题,劳动问题,亦皆成公共问题矣”;其四,舆论表达的自由意见必须在社会上占多数。上述对舆论的定义及分析,即使今天看来,也是比较精当的。尤其可贵的是,徐宝璜“关于公共问题”的论述,指出了现代舆论的重要特质:公共性。这是理论上的重大进步。
  有学者指出,将西方“公共”概念与舆论研究相结合大约始于辛亥革命时期,早在1909年胡汉民就在其论述中提到了舆论的公共性质,不过胡汉民没有象徐宝璜这样对舆论的公共性质展开深刻论述。而继徐宝璜之后,邵飘萍、任白涛、戈公振等人在著作中也将“公共性”的概念引入新闻学研究,使之成为中国现代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这其中,徐宝璜的理论贡献不容忽视。
  走向理性的舆论功能观
  从梁启超呼吁变法到徐宝璜学术研究的年代,知识精英对舆论往往抱有盲目夸大的看法。特别是梁启超的观点风行天下:“舆论者,天地间最大之势力,未有能御者也”,“故报馆者,能纳一切,能吐一切,能生一切,能灭一切”⑤,等等。这在徐宝璜的思想中也有一定体现,他多次引述梁启超的观点,并且说:“余惟新闻纸者,近代文明中势力最雄伟之物也”⑥。徐宝璜对舆论的巨大作用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但作为富有科学精神的现代学者,他从社会实践到理论研究,对舆论的功能逐渐有了较为理性的科学认识。
  在《舆论之研究》一文中,徐宝璜对“舆论之能力”作了探讨。他认为,舆论能力的大小,可以分两层来看,一是就数字而言,组成舆论的人数越多,舆论的能力也就越大;二是就性质而言,“则舆论破坏之能力大,建设之能力小”。徐宝璜从当时历史经验中发现,如果舆论反对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往往就会失败,如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均因舆论反对而告失败;而如果舆论鼓吹一件事情,其效果并不理想,如舆论呼唤政治清明、实业发达等,在社会上收效甚微。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徐宝璜分析认为:“反对一事之成立,只需停止其事之进行即得,手续较为简单。至于建设之目的,则欲一事之实现,手续至为繁复,而所需之时日亦必较为长久。中间因经济人力之关系,或因时过境迁,遂往往不能得圆满之结果矣。”这种冷静思考与科学分析值得充分肯定。与梁启超等人相比,他以现代学术观点系统研究舆论问题,在我国舆论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徐宝璜舆论思想的当代启示
  风云激荡的90多年过去了,我们置身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徐宝璜的舆论思想依然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价值,对我们今天认识新闻舆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具有重要启示。简言之,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新闻本位”塑造传媒公信力。徐宝璜早年留学美国,打开了国际视野,将思维触角拓展到国际舆论领域。他在《新闻事业之将来》一文中设想:“新闻记者可以代表全国人士舆论,以与外人相周旋,而力之所至,得各国人士信仰,则宣传力已被于全世界矣。”但他面对的现实是残酷的,当时我国新闻媒体尚十分幼稚,在社会上没有公信力,在国际上更没有地位。时至今日,如何让“中国声音”影响世界,已成为中国媒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大使命。我们要牢固树立“新闻本位”意识,既要善于“用事实说话”,更要学会“让事实说话”,传播雄辩的事实,赢得世界的信任,努力打造一批有世界话语权、国际影响力的主流媒体。
  其次,新闻媒体必须担当社会责任。徐宝璜在《新闻纸与社会之需要》一文中指出:“新闻纸既为社会之公共机关,故其记者亦为社会之公人、责任匪轻,处之宜慎,遇事当求其真,发言应本乎正,本独立之精神,作神圣之事业,信仰取得,权威自立,尊严立见”。他对那些以颠倒是非、博官猎贿,或者以致富为追求的所谓报人嗤之以鼻,斥之为新闻事业的罪人。这些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今天我们更加强调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传播者当然要有“纯洁之精神,高尚之思想,远大之眼光”,才能洞察世界风云,把握时代脉搏,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第三,新闻舆论引导要讲究方式方法。徐宝璜当年提出的“代表舆论”、“指导舆论”的方法,至今仍是新闻舆论引导的重要方法。对于简单常见的事件,新闻媒体只需据实报道;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要善于发挥意见领袖(即“专家或要人”)作用,为公众深化思想认识、形成健全舆论提供重要参考;同时要深入研究世情国情,发表切中肯綮的社论观点,引导公共舆论走向,引领社会进步潮流。
  当然,对于徐宝璜的舆论思想,笔者的研究还很不深入。在徐宝璜的思想宝库中,还有很多精华有待进一步提取。相信随着学术研究持续深入,我们全面梳理舆论研究的知识谱系,不断拓展舆论研究的理论深度,会有更多惊喜发现。
  参考文献
  ①该书初稿1918年发表时名称为《新闻学大意》,曾改名《新闻学纲要》,1919年《新闻学》正式出版,其时为第四稿。徐宝璜的思想观点在其后发表的新闻学论文中继续完善,从中可见他的新闻思想演变的重要轨迹。
  ②徐宝璜著,肖东发、邓绍根编:《徐宝璜新闻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1-134页。此前,《新闻学》的附录和其他有关徐宝璜的历史文献中一直没有收录这篇重要论文,以致于几乎无人问津。
  ③松本君平、休曼、徐宝璜、邵飘萍著,余家宏、宁树藩、徐培汀、谭启泰编注:《新闻文存》,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422
  ④《陈力丹自选集·新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37
  ⑤梁启超:《读十月初三日上谕感言》、《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饮冰室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
  ⑥徐宝璜:《新闻学刊全集》序言,《徐宝璜新闻学论集》,第173页
  (作者:安徽日报社首席记者)
  责编: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