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政治体制和城乡结构的双重变动,同时社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元1929年10月1日,一份名为《太平杂志》的政治评论性月刊在位于上海法租界永裕里发刊。在这样一个时期诞生的《太平杂志》有着其独特的特色。
【关键词】《太平杂志》 报道实务 报道思想
一、《太平杂志》的报道实务
报道作为一家报纸的主体内容,反映了一家报纸的报格、作派和倾向,同时也记录着报纸的地位和贡献。在本节中,笔者将叙述的笔调对准《太平杂志》的有关内容,对杂志的报道等相关材料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全面了解杂志的真实面貌。
1、《太平杂志》的报道内容
在分析《太平杂志》的内容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杂志的一则《征文启事》:
本社梦想太平,讲求实践政治。海内志士及旧友,倘有同情,抒其抱负,发为经纶之作,赐交本社者,一等给润金400元,二等200元,三等100元。不录者,原稿奉还。若其他无关政治,诗文亦所欢受。白话文除小说外,恕不录。
“梦想太平”与“讲求实践政治”这两大关键可以说是《太平杂志》选择内容的指导原则。结合杂志的创办动机和杂志主持人田桐的政治诉求,综合来看,“太平”二字应该是解读这一杂志的核心所在。
遍览全部《太平杂志》的报道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时事政治、国际关系、经济报道、社会新闻几大块。时事新闻是指涉及当时重大的政治、军事、外交领域的消息。这方面的新闻在《太平杂志》中占有较大的有优势,足可见该杂志的倾向是偏重于严肃性时事政治。社会性新闻在《太平杂志》上可谓“难觅踪影”。这应该来说是切合杂志创办者的创办动机的。排除了内容繁杂、五光十色的社会性新闻,也就将杂志的读者群牢牢限制在文人、知识分子这一群体之中,其社会影响力自然就远远不足《申报》等上海大报了。
2、《太平杂志》的写作特色
《太平杂志》言论部分的读者多为知识分子群体,故而在语言上较为注意,时常骈散并用,熔文言、白话于一体。消息写作特色课归结为以下几项:
(1)短小精悍、要言不烦——《太平杂志》的新闻,常常是以一句话新闻的形式出现,极富有新闻特色。在写作上结构短小紧凑,语句则顺畅明快。在此以杂志第二号的“大事记”一栏为例。在本期的“大事记”一栏内,编者按照日期为序依次发表上一月(即十月份)的以往要闻。具体如下十月二日下的两条:
陕灾一斑
扶风查灾员归云:扶居民其16万,逃亡四万,死五万余。各县略同。此可见陕灾之一斑。
战绩纪闻
张发奎一部抵辰州新化。
俄飞机入侵满站。俄机六架入满站约半小时,回航黑河领事馆。馆员抵滨江。
由以上两个小例子可以看出,杂志的消息报道已经具备了当代消息报道的一些影子:简洁明确,叙述有力,极具报刊语感。
(2)夹叙夹议、善于用新闻事实说话——《太平杂志》的评议常常紧接事实,依据事实而发。编辑借助新闻事实的内核阐述自己的见解,从而使见解与事实相互映衬、烘托,加强了对读者的感染力。
(3)书卷气息浓厚、以文言为主——一方面《太平杂志》的言论部分所用文字较为古雅,用典频繁,词语的运用则不那么的大众化。从这一点来看,杂志编辑是将杂志限定于特殊读者群体的。杂志主持人曾在杂志的第二号的内封上刊登了《告南社老友》的征文启事,足见杂志的读者群并不是普通大众,而是以“南社”这样的文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
3、对《太平杂志》报道内容的分析
现在,本文转入对杂志报道内容的提炼分析,希望能从中归纳出《太平杂志》的一些特点来。
最能体现《太平杂志》国际眼光的内容,当属杂志的“大事记”栏目。栏目所选择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国的近况。其中尤以日本、俄国两国为关注重点,英美等国则较为简略。浏览三期所有的“大事记”可以看出,杂志的关注重点在于与中国为邻的日俄两大国,报道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杂志对日俄两国在中国的各自动向也是密切留意,足见杂志主持人对日俄两国的高度警惕。
杂志在报道内容来源地选择上也是多方面的。笔者就在杂志的第二号二十四日的“大事记”上发现有“密勒评论报云”的字样,可见杂志的编辑还是比较注意外国人对国内情况的研究的。
另外,在杂志的消息报道写作方式上,杂志体现出了新时期新闻报道写作的新创举。以杂志的“大事记”一栏为例,其内容安排以日为单位,逐日条陈。内容上,以一句话新闻模式进行写作。在对待新闻写作的诸要素时,已经不拘泥于写作规则的束缚,捡事件的要点予以反映。
同时,杂志也对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给与极大关注。在杂志第一期的“华侨消息·九月”一栏中,所有文章全部是关于南洋华侨,有介绍泰国、马来半岛、菲律宾和海外侨胞子女在暨南大学学习航海技术的。在杂志的第三期上,也就是十一月的“华侨消息”一栏中,第一至第四条消息,讲的都是关于华侨教育会的事情。《太平杂志》的“华侨消息”一栏在内容上有个显著特点,就是特别关注旅俄华侨的状况。杂志第三期“华侨消息”一栏的第五、第六和第八条的消息说的就是关于旅俄华侨的。中苏交恶导致了我国侨民在苏联社会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出于保护侨民的动机,杂志每期都对旅俄华侨的最新境况给予最新报道,让广大国内民众了解事实进展。
二、《太平杂志》的报道思想
1、《太平杂志·发刊词》的研究——“缘起”
(1)对《太平杂志》创办目的分析。杂志的发刊词是全面了解杂志创办旨趣、动机、观念和意义的文章,其对研究者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首先,对杂志发刊词进行分析。《太平杂志》创刊后,在内容上即全力以赴进行三民主义理论及其五权宪法理论的宣传报刊——“发挥三民主义(在此专指旧三民主义),敷布五权宪法”,以期“收拾时局,永致太平”。
《太平杂志》创刊号首载由田桐亲自撰写的《发刊词》:“民国五年,国会重开。余察议员之意,虑国者寡,自虑者多。天下纷纷,太平何日?又以天下大事,千万庸夫谋之而不足,少数志士谋之而有余……孙公创业未半,中道捐殂。生平怀抱,有纲领而无条目。余费此十余年之功恢张大道,一得同情之士,举而措之。不犹等于吾身亲行之耶?苟四亿主人,以小子之言,有千虑之一得。课以行必顾言之义,而督责加焉鲰生精力,尚足以供驱策而有余。是尤喜出望外者也。”从杂志的发刊词不难看出,作者田桐是希望有“同情之士”能够将此“恢张大道”“举而措之”,完成孙公未成之事业。
围绕着这一宏伟目标,田桐花费十四年时光,耗尽心血“综合古今中外盛衰兴亡之道,著为一策,以适合国情。弃其不善而取其善者,不蹈空泛,期于实行”写就《太平策》一书,“借本志逐期发表,以与忧国之士共商之”借助《太平杂志》杂志公开发表,与为民请命之士共计国家民族前途未来。
与此同时,杂志也对国内的重大事件进行报道,在报道内容的选择上多侧重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重要消息予以堪布。
(2)对《太平杂志·本报章程》的内容分析。杂志的《本报章程》既是杂志的编辑方针,又是了解杂志主持人思想理念的重要文稿。仅凭借《本报章程》每次都出现在《太平杂志》篇首就可以知道其对于研究《太平杂志》的重要性。虽然全文字数不多,但仍然透露出一些重要信息,值得深入地研究、考订和分析。
现全文摘录如下:
《太平杂志章程》
第一条 本志定名太平月刊一次;
第二条 本志以“发挥三民主义,敷布五权宪法,收拾时局,永致太平”为宗旨;
第三条 本志立言以“端风华,正人心”唯事,劝导社会,不事攻击个人。
……
从杂志的实际出版情况来看,杂志的确是围绕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收拾时局,永致太平”为鹄,来进行宣传鼓动的。《太平杂志》陆续发布《太平策》系列文章和最多篇幅进行宣传。三期一共十五篇,数量达到平均每期五篇之多。杂志每期的重点在于田桐所撰写的《太平策》一系列文章。这是杂志的核心、围绕的中心,其他的内容则与之相互配合。所有言论文章也都向着“太平”二字,只不过是各有侧重。
2、对《太平杂志》报道思想的评价
纵观《太平杂志》的报道,所反映出的报道观念、办报实践,都体现了其对办报专业性的不懈追求,特别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为一家严肃的专业化报刊,尤为难能可贵。《太平杂志》从以前的“官文书”模式和“有闻必录”的小报窠臼中脱离出来,表现了一种全新的传播理念,这就是报刊严肃的社会责任(政论时事性)和报刊的专业化追求。
不可否认的是,《太平杂志》没有完全的展示出自身的政治思想,没有对社会产生轰动影响和示范意义。《太平杂志》是脱离社会现实的,其言论只是一味的在探讨国家的政治制度等建设上,而完全没有顾及到社会现实的复杂程度。脱离现实而一味空谈成为杂志影响范围有限的致命伤。从而也就不能像同时期的一些大报那样,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结语
作为一个在西方列强武力推动下走向现代化的传统封建国家,中国产生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动因是政治,经济原因所占之比重不同于西方国家。《太平杂志》杂志的创办者是一群关心时事、一心救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杂志的发刊词和章程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与民营商业报刊的不同,《太平杂志》是一份向社会大众宣讲自己政治主张的言论刊物。在向公众灌输自身的政治理念的同时,还向社会鼓吹自己的各项主张,这才是《太平杂志》创办的最主要目标。杂志的创办人以个体的方式,带着远大的政治抱负来经营这一事业的,》处处反映出了田桐一群人以“向社会进言”为使命的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①黄美真、郝盛潮:《中华民国史事件人物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②洪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③胡道静:《上海的日报.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280
④邵迎武:《南杜人物吟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29
⑤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553
⑥陈旭麓:《宋教仁集》[M].中华书局,1981:436
⑦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91-192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