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博作为重要的社交网络,是网民第一大信息通道和发声途径,现已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策源地。这使得微博的影响力逐渐扩散到传统媒体对公共事件的报道之中,影响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和表达方式,及其对社会的舆论引导。在微博的强大影响下,在公共事件报道方面,传统媒体从业者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本文结合2011年热点公共事件“郭美美事件”的纸媒报道进行分析,阐述微博视野下传统媒体公共事件报道的新特点与新要求。
【关键词】微博 传统媒体 公共事件报道
一、传统媒体公共事件报道的定义
公共事件报道是指媒体针对社会公共事件进行的报道。而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可能会导致或者已经造成了影响公共利益的社会危害,需要采取相关的应急处置措施,包括危机公关、危机应对与处理、危机善后,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公共社会安全事件和公共舆论事件。
本文结合“郭美美事件”,分析微博视野下传统媒体针对公共舆论事件进行报道的特点。
二、微博视野下公共事件报道新特点
1、微博逐渐影响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包括微博在内的社交网络业已成为传统媒体记者报道公共事件的重要信源之一。然而,由于来自社交网络的信源具有不确定性、碎片化和易生成谣言等特点,传统媒体对采用网络信源持保守态度。在很长时间内,传统媒体与社交网络议题的交叉都不是非常显著。2010年,美国《哥伦比亚新闻评论》杂志网站发布了一则调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称,与大众所预想的不同,社交网络与传统报刊在关注点上其实并没有太多交叉。
然而在国内,微博平台与公共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微博是网友议论公共事件,形成大众舆论的主要阵地。纵观国内近几年发生的公共事件,不管是当事人还是网民,都可以通过微博第一时间记录事件,表达观点。而在公共事件报道中,从公众意见角度出发是必不可少的,这促使记者越来越重视微博平台。微博信源直接影响传统媒体议程设置,最突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便是始于2011年6月的“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该事件中,传统媒体对微博信源的采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可以说,这一次,微博左右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
值得注意的是,“郭美美事件”与之前的公共事件如“钱云会案”、“温州动车事故”等不同,完全来自微博平台。它始于一个网友的呼吁,而后期媒体的进一步跟进大部分线索都来自微博用户的调查,报道内容中对微博的整理与展示增多。
2、报道时间延长,从以往对网络热点话题“蜻蜓点水”式的报道转化为持续追踪报道
在2011年7月4日,也就是“郭美美事件”发生半个月时,有媒体报道,该事件持续发酵让很多传媒人士感到意外,因为网事新闻持续热度,一般两三天,持续半月有余确属罕见①。然而,实际上纸媒对“郭美美事件”的报道一直持续到当年末,报道时间有大半年之久。
媒体对“郭美美事件”的报道大体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报道以《新快报》的《“郭美美Baby”炫富惹众怒红十字会澄清与己无关》(2011/6/23)和《时代周报》的《郭美美和她的炫富罗生门》(2011/7/7)为代表,这些报道主要试图确定郭美美的身份,但最终结果却仍是谜团重重。第二阶段报道则以《新京报》的《红十字会谈“信任危机”:公众仇富仇贪,我们很冤屈》(2011/6/30)和《知情人曝光郭美美男友 曾任中红博爱董事》(2011/7/4)为代表,这类报道主要是就网友对红十字会的质疑进行调查和解释。第三阶段则以《广州日报》的长篇深度报道《我国官方慈善公信力下降 各地红会均称捐款锐减》(2011/8/12)和《北京晨报》的《郭美美事件加剧北京血荒 献血人数大降10%》(2011/8/19)为代表,报道“郭美美事件”的后续影响。
在这半年时间里,“郭美美事件”始终是全国大小传统媒体关注的焦点,《人民日报》、央视和新华社等媒体均参与到报道中来。
3、报道深度扩大,传统媒体积极拓展新功能进行深度报道
根据“媒介发展和衰弱周期”理论,当现有媒体的功能被新技术取代时,传统媒体就要寻找新的功能,这被称为功能性取代(Functional Displacement)②。这种功能性取代在微博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中同样显现出来。
在“郭美美事件”这样一个完全始于微博,并且微博在信息发布和传递以及意见表达上占绝对优势的事件面前,传统媒体认识到了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功能转变。因此,纸媒找到了自己的新功能,那就是在大量关于“郭美美事件”的报道中,帮助读者整合分析碎片化的海量信息,并且从中提炼主题,从郭美美本身到红十字会,再到中国慈善业,层层推进。
近几年传统媒体对众多的微博公共事件很少进行深入报道,而长达半年的“郭美美事件”报道则是里程碑式的进步。比如,在凤凰网的调查中,占最高比例(46%)的网友认为红十字会陷入信任危机的深层原因是红十字会内部长期不透明,不公开,组织神秘。《广州日报》针对网友的这一质疑采访红十字会,进行了长达4000字的深度报道《我国官方慈善公信力下降 各地红会均称捐款锐减》,从捐赠平台运行问题、行业自律、披露信息、机构改革等角度分析了红十字会内部现存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
4、传统媒体对舆论的控制力减弱
微博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社会舆论的“去中心化”,使普通群众有了更多机会在公共平台上发声。大众传播突破了以往发声器单一,单向度,缺少反馈机制的形式,开始进入多元传播阶段。
在“郭美美事件”报道中,传统媒体对舆论控制减弱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红十字会通过传统媒体澄清与郭美美的关系,但网友并不买账,负面舆论和质疑进一步扩大,反而牵扯进更多的组织。2011年6月28日,红十字会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邀请了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参加。但发布会并没有改变网友对“郭美美事件”的态度。其次,在众多报道中,对微博意见的整理以及根据微博线索深入的调查报道占主要部分,传统媒体自己挖掘的新闻点以及独立思考比较少。最后,由于种种原因,传统媒体并没有能够完全查清楚“郭美美事件”的真相,事件最后由于时间的推移不了了之。在现代社会,媒介在公共事件中仅扮演传声器的角色是不够的,公众需要知道真相。媒介如果不能真正满足受众的要求,最终将会失去其权威性和舆论引导力。
三、微博视野下传统媒体公共事件报道新要求
1、积极核实微博信源
和其他新闻信源一样,微博信源也需要媒体工作者进行细致核查,甚至核查微博信源需要更认真的态度。一项针对上海《青年报》的调查显示,该报社78.95%的记者表示会主动核实微博信源,而作为上一级把关人的编辑,只有56.33%表示会核实信息③。其实,核实微博信源应该是每一位记者和编辑都应该全力以赴完成的任务。
作为第一道把关口的采写记者,记者首先要对微博用户的基本信息进行考察,如该账户存在了多久?该用户关注了哪些对象,他的粉丝人群主要是哪些人?该用户发布了多少条微博,相关微博有哪些?更重要的是记者要直接与消息源进行互动,多问问题,获取更多信息。如不能够当面询问,至少也要通过电话或视频联系。
就整个新闻编辑部门层面而言,应当设立固定事实核查部门,强化采编流程中的纠错机制;设置“考据”人员,认真对待微博信源,通过实务的、技术的手段来减少信息失实报道。
2、广开言路,话语权下放
公共事件本就指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引起公众关注的事件。传统媒体在对这类事情进行报道时,囿于技术、时间条件的限制或政策限制,消息源往往来自官方。而消息源是媒介话语权由谁掌握的重要体现。一项对《广州日报》“郭美美事件”新闻报道进行框架分析的调查显示,在长达5个多月的报道中,《广州日报》25%的消息源是慈善机构官员,6%是政府官员,25%是新闻工作者,这三项相加超过了50%,而民意代表和弱势群体所占的比例只有20%④。这是各大传统媒体都应该反思的。面对这样的公共事件,传统媒体不应该只作为官方发布消息和自我辩护的发声器,同时也应该成为沟通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桥梁。
不过,在“郭美美事件”中,不可否认传统媒体对网友提供的信息和意见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将“郭美美事件”的关注焦点从郭美美炫富推进到红十字会内部运作的过程中,最初的信息就是来自网友。
3、传统媒体形成良好的网络舆论介入机制,理性引导舆论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传统媒体应积极介入,对其进行再塑造,将舆论引导到适合社会发展的方向上去。
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网络舆论常常呈现出非理性和过于偏激的状态。多元表达的背后也常常会出现一种意见占上风,众多网友没有独立思考就随意附和、围观的“舆论雪崩”现象。网络舆论的不稳定性与随意性从某种程度上看不利于事件的解决和社会大众的反思。“郭美美事件”犹如一个导火索将人们压抑已久的,包括仇富,对官方机构的不信任在内的复杂情绪引爆。事件初期,郭美美、新浪微博、红十字会三方的回应模糊多变又导致网友的怀疑加深。这样的刻板成见形成之后,后期形象难以改变,出现了不少由“郭美美事件”引发的公众非理性行为。
笔者认为,传统媒体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将目光转向普通群众,真正了解民众的需求,他们对报纸的期望。同时,传统媒体本身应该积极介入微博平台,充分利用官方微博的影响力和可信度,真正参与到与网民的思想碰撞与讨论之中来。
参考资料
①《郭美美事件高潮迭起 不透明监督催生信任危机》,金羊网,2011-7-4
②周琦,《报纸核实微博信源研究——以〈青年报〉为例》,《新闻世界》,2012(3)
③洪婧,《郭美美事件新闻报道框架分析——以〈广州日报〉为例》,《青年记者》,2010(1)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