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谢天谢地,你来啦》是央视首次引入海外情景喜剧类真人秀节目。节目的最大看点就是没有剧本,没有台词,嘉宾不知道自己将扮演什么角色,观众无法预料节目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从美学角度来看,《谢天谢地,你来啦》将电视的真实美特征“多重假定的真实”进行放大,“规定情况”和“无剧本演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进行“艺术假定”和“非艺术假定”的艺术加工,深谙电视美学的创作者,将电视美运用得淋漓尽致,取得了较好的收视率和美誉度。本文主要从电视美学的“多重艺术假定”角度对《谢天谢地,你来啦》进行探究。
【关键词】《谢天谢地,你来啦》 非艺术假定 电视美学
经过去年“十一”期间的四期试水播出,自2012年4月14日起,由崔永元主持的全新综艺节目《谢天谢地,你来啦》正式亮相央视一套夜间档,成为央视的周播节目。节目首期收视率便达到了0.55%,比上周同期增长40%,①观众也纷纷表示,节目带来的是出乎意料的欢乐。嘉宾的即兴表演,让人笑料不断;节目内容十分接地气,剧本的设计别出心裁。
《谢天谢地,你来啦》是央视首次引入海外情景喜剧类真人秀节目,其原型是澳大利亚工作犬影视制作公司的节目《你是主的恩赐》。央视的此次引进,没有完全克隆,而是引进了节目的模式,根据中国观众的审美品位加以本土化改造。与国内现有的综艺节目不同,《谢天谢地,你来啦》的节目形式在国内还从未出现过。节目的最大看点就是没有剧本,没有台词,嘉宾不知道自己将扮演什么角色,场内外观众也无法预料节目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节目不拘泥于台本,甚至都没有台本,而节目组也只是设定一个假想的环境,任由嘉宾和主持人自由发挥,节目的随机性很强。
从美学角度来看,《谢天谢地,你来啦》将电视的“真实美”特征进行放大,并且将它运用得淋漓尽致。电视是人类迄今所创造的最接近生活真实的媒介,它与我们的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电视这种“高度逼真”,接近现实生活的特征,成为我们呈现真实的最好方式,甚至有人常把电视呈现的“真实”与现实生活原生态的真实混淆。电视的真实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魅力,就在于它是经历过“多重假定的真实”。
“假定性”是通过媒介对客观环境的非原样的表现。它是关于戏剧、电影等艺术样式“艺术的假定”生活真实,从而达到艺术真实的一种观念、思维与表现方法。“非艺术假定”指的是逼真性再现客观原生态,它可以说是非虚构的假定。电视艺术的“多重假定的真实”中的“假定”,既包含“艺术的假定”成分,又包含了“非艺术的假定”成分,这是由电视这一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电视“艺术假定”与“非艺术假定”相互渗透,导致了电视“真实”的复杂性和特殊性。②在电视节目拍摄的前期,编辑人员会进行前期的准备,撰写拍摄计划、节目策划编排表,之后才进行拍摄。在拍摄时按照计划拍摄,这就已经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即“假定”。在拍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往往在意外中显得真实,可是又不能脱离之前的艺术“假定”作用,即“非艺术的假定”。因此,通过电视的“艺术假定”和“非艺术假定”所带来的观众对生活真实感的追求,是电视美独有的特征。
《谢天谢地,你来啦》的“规定情境”和“无剧本演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进行“艺术假定”和“非艺术假定”的艺术加工,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和较高的美誉度。笔者就这两方面如何在《谢天谢地,你来啦》节目中的有效运用,进行分析。
一、规定情境——“艺术假定”浓缩中见人生真谛
电视作为一门艺术,它的艺术美源于生活美又高于生活美。因为生活美只是自然存在的物质,往往比较分散、粗糙,发散的审美信息较弱,而艺术美是主体对生活更纯粹的审美,因而更契合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谢天谢地,你来啦》通过对情境的精心设计,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浓缩成一幕幕戏剧搬上舞台,讲大家熟悉的故事,唱大家喜欢的歌,演大家爱看的戏,融生活于表演。在首播时,就有两个剧本是根据社会热点事件改编的:一个是去年在网络上轰动一时的“微博卖土豆”事件,在节目中转化成了王迅表演的《土豆村长》;一个是随着剩男剩女的日渐增多而引发热议的“恋爱租赁”问题,在节目中转化成王志飞表演的《外租男友》。
嘉宾事先不知道自己要参演的究竟是什么。他们在不能“说不”的规则下,打开一扇门,进入到一个几平米的空间,按照编导的规定情境进行表演。在这里,嘉宾被要求编唱词、唱歌、跳舞,迎接突如其来的挑战。这些限定其实就是编导在进行艺术的“假定”,在方寸之间,浓缩种种冲突,加强戏剧性,可谓是方寸间见天地。另外,编导还在努力呼应热点话题,将社会中观众普遍关注的现象搬上屏幕,寓艺术于人生,融人生于艺术。在《谢天谢地,你来啦》的舞台上,嘉宾需要面对一扇未知的门,这其实是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必须的。节目把人生的不确定性与舞台的不确定性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