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据是视听新闻作品可以运用的重要的表达元素之一,小到事件发生时间,大到国家经济运行形势,都需要通过数据表现出来。而当前的视听新闻在对数据的运用上,大多还处在简单罗列的水平层面。本文从当前新闻实践的一些案例出发,具体分析数据在视听新闻作品中的作用,并提出一些数据运用的方法,以期为视听新闻作品突破数据运用枯燥乏味的桎梏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数据 视听新闻 运用方法
不论是收看电视机、收听广播,抑或翻阅报刊,人们几乎天天都能在新闻中看到或听到各种各样的数据。最好的新闻,就是还原事实本身,用事实说话。在视听新闻作品中,常常采用数据的形式进行表述。数据运用得当,能够使其与画面、声音相得益彰,能使视听新闻作品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一、数据在视听新闻作品中的作用
1、增强视听新闻作品的准确性
事实上,任何人或受到观察视野的局限,或受到利益的驱使,在陈述新闻事实时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因素。而用数据来报道、分析新闻事件,便可以避免人为的主观因素,从而使视听新闻作品更准确、更真实。
如2012年3月22日央视《新闻1+1》播出的《控烟失控?!》,节目的一开始就出提示字幕“全球每年约600万人死于吸烟而产生的疾病”,随后跟上的解说,“我国吸烟者3.5亿,占世界烟民的35%,受二手烟危害者更是高达7.4亿,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局面。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的烟草行业是否该受到限制?吸烟率只有14%,新加坡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在这期节目中列出的多个数据,尤其是“3.5亿”,“35%”,“7.4亿”这几个庞大的数字,为受众准确了解中国控烟工作的严峻局势,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事实胜于雄辩,确凿的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事实。对于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用自然语言来叙述很难清楚地表达其全部意思,而通过一些具体的数据,从量化的角度来说明新闻事件,揭示报道主题,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新闻主题,能够很快让受众产生信任感,长期来看还有助于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2、丰富视听新闻作品的信息量
视听新闻作品的信息量取决于记者所掌握的新闻事实,而数据则是新闻事实重要的组成部分,记者除了能通过一个个孤立的数据传递一个个独立的信息,还能通过对数据的组合、分类、筛选等处理,挖掘出更多的信息内容,从而拓展视听新闻作品的信息量。
但需要说明的是,运用数据丰富视听新闻作品的信息量,并不是说数据越多,信息量就越大。在以往的视听新闻作品中,有许多就是数据连篇,在一条导语里,就罗列十几个数据,产值、利润、利税等数据统统说一遍,这样平铺直叙地报道数据,显然影响视听新闻的视听效果。在实践中,我们更提倡的是通过深挖数据之间的关系,来扩展和丰富视听新闻作品的信息量。
2011年12月14日央视的《新闻1+1》,就是深挖数据之间关系的一个范例。这期节目主题为《2012:中国经济“稳中求进”!》,主要目的是对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一些信息做出解读和分析。可想而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传递出的信息,各类数据肯定是其中的“重头戏”。虽然手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带回来的大把数据,但是栏目组却没有连篇累牍为受众罗列,而是从中选取了几组变动最为明显、相互关联最为密切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例如经济发展的增速和物价水平,节目通过对两组数据的对照,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增速快,物价水平的上涨就快,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物价水平也随着下降。国家既要保证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也要保证稳定的物价水平,这将是2012年我国经济工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样深度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远比枯燥的罗列数据包含更多的信息量。
3、构建视听新闻作品的逻辑性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任何新闻作品中都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有层次、有逻辑地整合起来,将是决定新闻作品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对于视听新闻作品来说,由于包含了画面、语言、字幕、音响等多种表现元素,因此如何逻辑分明地安排、表现新闻作品的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而使用数据恰恰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选择。
数据帮助构建视听新闻作品的逻辑性,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节目的叙事逻辑;另一方面是节目的结构逻辑。
运用数据构建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逻辑很常见。事件类的视听新闻作品,通常都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作为叙事的顺序。观众在看这类节目时,经常看到电视画面上打出“××年××月××时××分××秒”这样的字幕。人物类的视听新闻作品也是如此,通常按照受访人物的成长经历来构建叙事的顺序,观众在听解说词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当××同志××岁的时候”,或者是“××年的冬天,××来到了……”这样的语句。
这种对时间数据的运用,主要利用了数据的提示性作用,通过一个个关键的时间点,节目能够很简单的将整个新闻作品的叙事逻辑建构起来。
运用数据构建视听新闻作品的结构逻辑的做法,主要运用于一些数据内容丰富的新闻作品中。具体做法是选取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值得深度解读的数据来提示每一部分的内容,将整个节目用数据分割为逻辑分明的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围绕这个中心数据展开。
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东方时空》有过成功的实践。在2010年夏季,《东方时空》推出了《数据看经济》栏目。从内容上来看,栏目每期用一个国民经济的宏观数据,来反映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从结构上来看,每期一个的经济数据串联起了整个栏目,每一期都主题鲜明,但都围绕着整个栏目的核心——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数据在视听新闻作品中的运用
1、严谨鉴别数据
所谓鉴别数据,就是要百分之百的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可用性。只有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才能灵活运用数据,将数据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在实践中通常的做法就是确保数据来源的可信度。例如,政府部门的数据一般是可以直接使用的,如果出现了两个政府部门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应当在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下,选择权威性更高的部门的数据,这样可以保证最大程度的准确。而一些公司或机构发布的数据,由于掺杂的利益因素较多,主观性浓厚,因此需要在使用这些数据之前,对这些公司或机构的信誉、信用状况进行了解,选择信誉度较高的数据来源,可以通过上网了解该机构以往的相关报告或者媒体报道,向熟悉的老记者了解等方法来解决。
2、精心筛选数据
鉴别数据之后,依然还会留下大量的数据,此时就要对数据进行筛选,使用哪些数据、抛弃哪些数据,都要仔细斟酌。
首先要选用最能说明问题的数据。在视听新闻作品中,数据可以从量化的角度准确反映事实,反映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说明视听新闻作品的主题。但这并不表示数据越多越好,相反,数据太多可能会影响到传播效果,导致报道的可看性、可听性降低,适得其反。
其次要注意的是数据的通俗性,即判断一个数据是否易于理解,复杂和专业的数据能否转为通俗的数据。如果可以的话,这个数据就可以在新闻中使用,但是若数据太过专业,最好避免使用。
3、多样化处理数据
要想使单调、枯燥的数据“活”起来,除了靠记者深入扎实的采访,带回大量详实的数据之外,给数据插上“想象的翅膀”也十分重要。
这就要学会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换算、类比、简化等多种数据处理手段,使专业性较强的数据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数据,使抽象的数据有了展示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的功能,从而帮助观众形成正确的认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将CPI的上涨,转化为具体的物价的上涨。从某个角度来说,每一个数据本身并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是一些具体的、实际工作的反映和显现。也就是说在某些时候数据本身也是“事件化”的,如果能像常规报道那样采用纵深对比、背景解读、细节化处理等手段,便能够使整个新闻作品产生更佳的传播效果。
4、灵活呈现数据
视听新闻作品中的数据运用,除了将数据融入解说词进行表达外,还可以利用图表、字幕、图片甚至动画等形式来反映数据,呈现事实。这样做可以使抽象的数据变得具象且生动起来,也便于观众理解和记忆一些重要的数据信息。当前对数据呈现最为灵活自如的当属涉及经济信息的视听新闻作品,由于经济活动、经济运行状况需要通过数据才能进行准确描述,因此在这类新闻作品中,经常且必须用曲线图、柱状图、饼图等各种图表来辅助数据信息的传递,使视听新闻作品的数据能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新闻作品,使读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不会产生驳杂、混乱的感觉,也就不会对包含大量数据信息的新闻作品产生疏离感,甚至是厌恶感。
结语
视听新闻作品作为依靠视觉、听觉传播信息的新闻作品,如何运用数据将新闻做得有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数据运用不当,就可能把受众搞糊涂;数据用得巧妙,可以给人们以智慧和启迪。在数字化时代,视听新闻作品中数据的使用并不是无规律可循的,树立对数据的正确认识,采用灵活多变的数据使用方法,就可以摆脱新闻数据枯燥乏味、简单罗列的现状,从而有效提升视听新闻作品的质量,在数字化时代处于竞争高地。
参考文献
①陈霞,《论数字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29-231
②杨天庆,《让数字在新闻中活起来》[J].《新闻采编》,1997(3):30、40
③赵广示,《谈数字数据在新闻中的运用》[J].《新闻窗》,1997(2):14-16
④苟凯东,《让数据更好地“说话”——从新闻传播中统计数据的误用说起》[J].《新闻研究导刊》,2011(10):66-68
⑤苟凯东,《新闻传播中统计数据的价值挖掘》[J].《新闻爱好者》,2011(1):23-24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