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介的责任担当

2012-12-31 00:00:00伍安龙金玲
新闻世界 2012年8期


  【摘 要】全媒体时代的广播该往何处去,广播媒介又该怎样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本文结合安徽应急广播成立这一具体案例,希望能够理清这些问题,给广大广播电视从业者以启迪。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广播 社会责任
  2011年9月1日,“安徽省应急广播”授牌仪式在合肥市举行,这标志着“安徽省应急广播”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省级政府应急广播。
  放眼全国,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较多,如南方雨雪灾害、“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等。在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时,广播充分发挥传播迅速、收听便捷且不受断电等影响的特点,彰显出了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一个全新的全媒体时代,作为传统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广播的作用再度凸显,应急广播的成立及其发挥的实实在在的作用,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全媒体时代广播的地位,本文希望借此来剖析全媒体时代的广播媒介社会责任的担当问题。
  一、全媒体时代的应急广播
  全媒体时代是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同台竞技的时代,两者之间有竞争更有媒介形式的不断融合。而在这其中,我们能看到网络等新兴媒体大放异彩,大有盖过广播、电视以及报纸等传统媒体之势。但是事实情况并非如此。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国家广电总局的一项统计数据看出,2009年全国广播播出时长为1227万小时,较前一年增长5.5%;同时,2009年的广播节目制作时间也有所增长,增幅达到3.5%。制播时间增长的背后是效益的增加,全国广播广告收入从2005年的50.58亿元增长为2009年的81.46亿元,增幅接近40%。②近年来,广播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新特点是:接收终端日益丰富,移动化、便捷化趋势明显。
  不难看出,广播近年来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一个全媒体竞争的时代,广播不但“没有死”,反而发展得很好。正因为如此,广播积极担负起媒介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理所应当,而应急广播正是其中一个缩影。
  对于应急广播,目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概念是这样的:“应急广播是指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与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危机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与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时,应急广播可提供一种迅速快捷的讯息传输通道,在第一时间把灾害消息或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传递到民众手中,让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应该怎么撤离、避险,将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③从其概念就可以看出,应急广播就是为媒介的社会责任而生的,它是天然的为社会大众服务的。
  二、应急广播的优势
  广播是用电子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化的新闻传播媒介,它是通过无线电波向广大地区传送声音讯号的传播媒介。作为听觉媒介,它充分利用声音符号,诉诸于人们的听觉,传播信息,这是广播最根本的特点。应急广播之所以能够在突发情况中发挥积极作用,与其自身优势是密不可分的。具体说来是以下几点:
  1、广播是听觉媒介,接收方便
  广播是依靠声音来传递信息的,而声音不仅仅能传播信息,还能够对信息进行一定的“情感加工”,一旦在声音中注入了情感,受众的接收也就变得更加方便、自觉,舆论的引导功能也就随之实现了。以声音为传播特色,其优点还在于,无论受众的年龄大小和文化程度高低,广播信息能够传播到每一个人那里。广播的可移动性和便携性也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接收最新的信息。
  2、广播是一种经济型媒介
  无论是其运行成本,还是受众接收成本,收听广播的成本都是最低的。从受众的角度来看,用广播获取信息的成本低廉。当各种新媒体接收终端还没有完全普及之时,买个小小的收音机,或者借助其他工具收听广播,还是很容易的事;从传者角度来说,广播节目制播的各个环节,相对于其他媒体而言,成本也比较低。很多时候,一部电话就可轻松解决广播节目采访和传送问题,电子邮件采访在广播从业者中也很常见。这些手段,都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
  3、广播方便快捷
  速度通常是网络的优势,在一般情况下,网络要快于广播。但是,对重大的新闻事件的报道,广播的传播速度则要快于互联网。换句话说,一旦新闻事件发生,其信息传播几乎可以与事件的进展同时进行。另外,移动电话的普及,也对广播节目的时效性起到了助推作用。在事件现场,广播记者只需一部电话,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边观察、边采访、边思考、边口播,然后把信号直接接入演播室,将新闻事件进展随时展现给受众;同时,也能让听众直接听到事件现场的声音,收听广播时仿佛自己也在现场一样。
  4、广播可以进行资源有效整合
  在全媒体时代,广播的线性传播与电话、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通讯方式可以有效整合,构成全方位互动的传播模式,这就有效规避了广播单向传播的不足,使得传统广播能够有效地实现传受双方的互动。这既有利于及时了解传播效果,又极大地丰富了传播进程中的信息流量,降低了传者的信息收集成本,又尽可能地满足了受众需求。
  5、广播作为传统媒介,受众认可度高
  与网络等新兴媒体不同,广播新闻的采制与播出有一整套的把关程序,这就在客观上减少了在新闻中出现虚假信息和不实报道。当下,当受众在网络的浩瀚信息海洋中不知所措时,他们更希望在广播等传统媒体中得到确认和澄清。由此,广播的高认可度可见一斑。
  6、应急广播背后有政府扶持,消息来源广泛
  以“安徽省应急广播”为例来说,它按照“统一高效、资源共享”的原则,与相关部门、单位密切配合,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提升新闻报道的反映速度,掌握新闻宣传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无疑,这种独家新闻大大增强了栏目的竞争力。
  三、应急广播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面对突发事件,面对公共的危机和灾难,广播媒介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承担起大众媒介应有的社会责任。具体说来,应急广播应该及时地通报消息,进行大规模、集中报道,向广大听众传播事实、澄清真相;还要积极配合政府的统一行动,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另外,媒体本身就是一个大舞台,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可以积极的介入到突发事件中去,摇旗呐喊,发挥舆论动员作用,还可以发动社会捐助,以推动事件的发展,帮助受害者解决困难。
  1、广播充当通讯工具和信息发布平台
  在突发事件中,任何突发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如道路中断、电力中断甚至通信中断等,电话、手机、电视这些平日最常用的工具很可能一下子都失去了作用,此时,广播便可以大显威力。广播本身价格就很便宜,而且现在很多电子产品上面都集成了收音机功能,在突发事件中,广播几乎不会受到干扰,依然可以正常收听。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听众能够在广播中发布寻亲信息,可以通过电波与灾区人民进行交流。此时,广播就不仅仅是一个新闻媒介了,它已经成了一个临时的人际传播的大通道。
  2、澄清谣言,发布事实真相
  人们研究发现,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及模糊性成正比,事件越是重要越是模糊,谣言产生的作用也就越大。当重要性和模糊性中的任意一方趋于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当下,大众传媒异常发达,利用网络传播的无序性和灵活性,谣言能够传得更快、传得更远。在突发事件中,信源的结构和信息传播的主体都发生了变化,信息传播渠道变得复杂多样,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呈现出良莠不齐、难分真假的混乱局面。此时,广播媒介及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就变得异常重要了。
  3、进行心理疏导,发挥情感抚慰作用
  在突发事件中,人们往往不明真相,无所适从,恐慌、焦虑、脆弱等心理问题也可能随之出现,儿童更为明显。这个时候,广播的“解压阀”和“心理医生”的角色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另外,根据一项心理学研究,在高度紧张状的态下人们对声音更为敏感,对有吸引力的声音的渴望更为明显。发生突发事件时,广播可以第一时间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发布寻亲和求助信息等,还可以通过热线和短信平台,积极交流,让听众能够产生一种集体归属感,从而消除恐惧。另外,在节目中,还可以根据需要,把心理医生请到演播室,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与电视和网络不同,广播对于突发情况的报道不会太直观、残酷,更容易让人接受。同时,记者感同身受的心情也能通过电波及时传达给每一个听众。
  4、发挥组织功能,引导社会公益
  在突发事件中,物质破坏在所难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很可能被打乱,物质匮乏、医疗等条件不足的情形很有可能出现。广播在此时就更应该做好“将心灵和社会合二为一的共鸣箱”,及时通报灾区情况,引起的共鸣,了解灾区需要,自发募捐,让每一个人都能加入到救灾的队伍中去。另外,广播还可以直接倡议,组织志愿者报名以及捐款等救灾措施。
  参考文献
  ①《安徽成立“应急广播”为更高效应对突发事件》,http://news.qq.com/
  a/20110901/001353.htm
  ②周小普、吴盼盼,《中国广播现状与前瞻:频率有限,未形成全国市场》,《传媒》,2011(7)
  ③《应急广播》,http://baike.bai-
  du.com/view/4133155.htm
  (作者:分别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研究生和2010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