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报要有效引导和影响舆论,营造和谐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必须把做强民生新闻作为党报改进创新的突破口,转变理念,拓展视野,改进报道方式,积极探索党报做强民生新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途径和规律。本文探讨了党报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几种途径。
【关键词】党报 民生新闻 舆论引导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在新的起点上,党报高度关注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也是主流媒体在新形势下应担负起的历史使命。党报重视民生新闻不仅是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需要,也是凸显党报权威性、凝聚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不仅是党的执政理念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民生新闻的社会价值所在;不仅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也是党报坚持“三贴近”原则的要求。党报要有效引导和影响舆论,营造和谐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必须把做强民生新闻作为党报改进创新的突破口,转变理念,拓展视野,改进报道方式,积极探索党报做强民生新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途径。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如何确保摄影报道的真实性,走“三贴近”之路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图片新闻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真实性、贴近性、现场性等特点,成为表现新闻事件的重要手段之一。博览众多(报纸、网络、期刊)媒体,新闻图片的民生化视角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所谓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群众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新闻摄影关注民生,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媒体的义务和责任。眼下,关注民生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媒体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不但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经,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以民生化的视角来宣传民生,更加亲民也更贴近实际。
一、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做强民生视角与深化主题宣传相融合
强化民生新闻在主题宣传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做强民生视角作为深化主题宣传的重要抓手。
1、找准经济中心与民生建设的结合点,做活民生新闻
以全体人民的视角来宣传“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建设,以老百姓的意愿与期盼深化主题宣传。党报应找准这个主题与民生建设的结合点,做好做活民生新闻。《安徽日报》曾围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连续推出“民生和谐看江淮”、“麦收时节访粮农”、“生产自救看沿淮”三大主题策划报道,刊发了重点稿件25篇。在“民生和谐看江淮”主题策划系列报道中,把治污工程、塌陷区治理、灾害防治、计划生育等主题宣传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通过大量事实图片的生动报道,说明党和政府的工作核心是为人民谋利、为百姓造福,用事实说话,将这一主题以生动的图片报道形式展现给大家。
2、找准构建和谐社会共建与共享民生的闪光点,做靓民生新闻
党报应找准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共建民生、共享民生的闪光点,做精做靓民生新闻。在《安徽日报》去年推出的主题策划中,对就业、住房、低保、医保、农村合作医疗等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精心策划,重兵投入,全方位加以报道。如报道六安市《三大工程:筑起广厦千万间》、报道安庆市《居民就业:社区帮扶解难题》、报道芜湖市《低保工程:精心构筑救助网》、报道马鞍山市《医疗保障:城乡一体同待遇》、报道含山县《合作医疗:“健康大礼”送农民》等,都是全民共建民生的关注点和闪光点。在“麦收时节访粮农”、“生产自救看沿淮”两组系列报道中,以战胜淮河特大洪水灾害、共建民生为中心内容,反映党和政府与广大农民心连心,手挽手,战胜困难,重建家园,呈现出喜迎丰收的感人过程和真实场景,起到了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昂扬斗志的宣传效果。
3、找准社会各界与老百姓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点,做深民生新闻
2007年以来,《安徽日报》重点打造焦点新闻版的《热点透视》栏目,实行总编辑领衔制,紧紧围绕民生建设的热点、难点做文章,凡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各界反响强烈的问题,《安徽日报》都密切关注,并选准切入点及时报道。如其报道的银行服务问题、手机收费问题、市场物价问题、家教市场问题、用工荒问题、公交违规问题、看病难问题、农民工讨薪问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民生建设的焦点,体现了党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拓展新闻视野,做强民生新闻要“沉下去”、“有全局”、“看未来”
民生新闻来自基层、来自生活、来自群众,要做好民生新闻,必须坚持“三贴近”。要从老百姓的立场出发,以老百姓的视角,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老百姓的语言,回答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党报的民生新闻不能仅仅停留在“反映”和“传递”这个层面,应该胸怀全局,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视野更广。要在正确把握大局的基础上,力争把民生新闻做得更有引领性、前瞻性,充分发挥党报通达社情民意、传递人文关怀、凝聚百姓意愿、引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
1、报道视角要“沉下去”
真实、鲜活、富有生命力是新闻摄影的基点,而要做到新闻作品的真实、鲜活、富有生命力,摄影记者就要保持“眼往下看”,从生活生产一线挖掘。因此,为了抓拍到更及时、更有现场感,更具有贴近性的新闻图片,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像“雷达”一样,时刻保持高度戒备并随时准备出发,还要像“矿工”一样,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深入到社会的最基层去挖掘新闻“矿藏”,发现新闻。新闻摄影记者要具有快速反应能力,才能在社会各阶层中抓到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内赶到新闻事件现场,抓拍到有感召力的、高质量的新闻图片。到群众中去,让镜头聚焦“民生”,才能更好地体现他们的所思所为,反映社会的主流,起到引导和鼓动作用。才能从纷繁复杂的新闻现场中抓到“活鱼”,捕捉那些人们普遍关注、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瞬间场景,进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摄影记者要善用、巧用图片语言说话,以发挥“一图胜千言”的作用。这既是记者职业素质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2、报道成就要“有全局”
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做好民生新闻的要点就是要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关注与老百姓利益最直接、最密切的重大事项。在推进民生建设的进程中,就业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