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学者彼得·考海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二战之后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三次大规模创新浪潮的推动。第一波创新浪潮是二战结束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具备强大创新研发、制造、销售能力的一体化企业兴起为标志,比如IBM、GE等;第二波创新浪潮是产业技术的集群,以硅谷为标志,并诞生了一大批初创型企业;第三波创新浪潮的特征是信息技术和硬件、软件的捆绑及全新的商业模式,以苹果公司的快速发展为标志。在彼得·考海看来,美国的创新之道可以为中国提供借鉴,而中国在渐进式创新方面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对美国形成巨大的挑战。
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才实行信息化不同,我国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信息化的问题。所以,如何更好地解决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问题,不但关系着我国工业化道路能否最终高质量的实现,更关系着我国建设创新性国家目标的实现。因为,就我国当前的现状来看,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就是一条适合我国特色的渐进式创新之路,即利用技术之间的界面标准化,将信息技术、硬件技术、软件技术进行捆绑,从而实现对技术的创新,并最终实现新产品的开发和对现有产品的改进。由此来看,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不但体现在研发、设计、生产阶段,更体现在产品本身,即信息技术不但融合进了制造过程,更作为一种增值服务融合进了整个产品之中,因为实现产品全过程的创新才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最终目标。
而在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过程中,我国应着重选取能源、新材料、机械装备等领域,以及航空、航天等一批高技术骨干企业为代表,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核心,通过提升其研发、生产、管理等过程的信息化水平,促使其率先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为其他领域做出表率。在本期杂志中,关于先进隐身技术与反隐身技术、隐身材料的文章,以及量子通信领域的最新进展,都体现了信息技术对前沿探索的巨大推动作用;封面文章中关于空天变体飞艇的设想,则是信息技术与新材料相结合打造革命性创新产品的最好例证;压缩空气储能,预示着能源领域的科学循环更需要创新性的思路和模式。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在这个过程所积累的强大经济实力,是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坚实基础,更说明了我国企业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之路上大有可为。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就是最大规模的创新,但不是点状的、单一的、局部的,而是体系性的,它的实现,将是一次新的工业革命。
出版人:肖治垣
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