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
1988年12月1日是第一个世界艾滋病日,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确定。
在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卫生机构均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以遏制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患病者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抵抗能力,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
自1981年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世界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到2011年底,全球约有34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年度新发感染者约250万人,比2001年下降了约20%。尽管抗艾形势目前总体向好,但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比如,美国目前约有12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20%至25%的人并不知晓自身已被感染。
艾滋病这一“世纪瘟疫”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为提高公众对艾滋病危害的认识,更有效地唤醒人们采取措施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红丝带成为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的国际性标志。
在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一条长红丝带被抛在会场上空,支持者们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叠好的红丝带别在胸前。后来,许多关注艾滋病的爱心组织、医疗机构、咨询电话纷纷以“红丝带”命名。红丝带逐渐成为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的防治问题,理解、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国际性标志。
此外,世界艾滋病大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有关艾滋病的会议,由国际艾滋病学会组织召开。
1985年,首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起初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从1994年起改为每两年举行一次。
历届大会关注的议题主要包括全球艾滋病的扩散情况、艾滋病引发的各种问题、艾滋病防控工作的进展、艾滋病科研领域的新成果、艾滋病疫苗和新药的研制等。
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全球艾滋病形势恶化的势头正在得到抑制,艾滋病新增感染数、死亡数持续下降。
2001年6月,联合国大会艾滋病问题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艾滋病问题的承诺宣言》,为防治艾滋病的国际合作确定了若干具体行动指标,以达到在2015年底以前制止并开始扭转艾滋病蔓延趋势的总体目标。2006年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第16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发布了新药研制、预防进展等开创性成果。2008年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召开的世界艾滋病大会呼吁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投入更多资金,共同应对艾滋病威胁。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2012年世界艾滋病日报告》显示,随着各国防治艾滋病的努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及艾滋病相关疾病致死人数继续下降。
2011年,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250万人,比2001年减少70万人;艾滋病相关疾病致死人数约170万人,比2005年高峰期减少近60万人。
截至2011年底,全球共有3400万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约一半的人并不知情。在这些感染者中,有1480万人适用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其中800万人正在接受治疗,比2009年增加了63%;但仍有近68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法获得相应治疗。
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感染初期、免疫系统还相对健康时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可以将病毒传染的风险降低96%。
目前,人类已经有约30种抗逆转录药物构成的有效疗法,如果联合用药,它们能够挽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生命,使病毒感染者活得更健康,更有品质。数据显示,早发现、早治疗并坚持下去的感染者能存活数十年,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的预期寿命可与普通人相当。
自1995年以来,全球已经有1400万人的生命因为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而得到挽救。抗艾治疗的覆盖率也在迅速扩大。在拉丁美洲,治疗覆盖率已达到约70%,加勒比地区也为67%。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56%需要治疗的感染者已能得到治疗,这一数字仍在继续增长。
2012年7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全球每年新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持续稳步下降,降幅约20%。
(本刊记者 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