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活动的实质是解决问题并得到新颖、独特的思维产品的过程。目前,在各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被提到重要的地位。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在其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使其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更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的主要成分是想象和思维,是人们创造活动的两大认识支柱。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想象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创造力的重要内容。
要使我们具备的知识符合时代的要求,使我们的认知结构能适应新的变化,就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优化认知结构。为此,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要培养每个学生的创造力。
一、重视想象力的开发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创造力是想象力的高级表现,没有敏锐的观察力、集中的注意力、牢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就不可能有创造力。其中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创造力来讲尤为重要,被称为创造力的两大认识支柱。
“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没有丰富的想象力,爱迪生就不会发明电灯,牛顿也无法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物理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方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习惯,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摆脱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
初中生在物理学习中存在的较大的问题是学习方法问题。这是能力培养的最大障碍。他们一般是上课急于抄笔记,回家急于完成作业,并不从中总结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规律。
日常的作业往往整齐无误。一到考试,就“无从下手”,原本会的也因为认识模糊而出现失误。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总觉得初中物理“难”,摆脱不了学习被动的境地。
如此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形成,大多是长期依赖老师、套公式、套例题的结果。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教法的改革入手。
三、以创造动机培养创造意识
创造动机是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只有学生产生了发自内心的进行创造活动的要求和欲望,才能真正调动心智进行创造活动。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联系学习内容介绍科技发展前景。如讲静电时,可以介绍静电除尘、静电灭菌,以及静电处理污水等技术的进展与前景;学习物质结构时可以介绍纳米技术的应用,如使陶瓷材料棒打成结,利用隧道扫描显微镜我们能观察到物质的原子,并可以随意移动其中某个原子;学习光学时,可以介绍利用激光测距技术我们能精确地测出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激光制导技术可以利用激光束指引导弹的飞行方向,从而提高命中率,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
2.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创造环境。我们以往的教学对学生评价的标准是学生是否牢固地记住了教师所教的知识,是否能熟练地运用教师所教的方法、按老师预设的范式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当学生提出新颖、“古怪”的问题或没有按“常规”方法解决问题时,常常得不到教师的鼓励,甚至遭到批评,以至于这种求新、求异、独立思考的动机逐渐消失殆尽。在教学中教师要力争给学生尽量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新颖的问题和别具一格的解题方法,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动机。
3.成立兴趣小组、鼓励小发明小创造。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只要上课能多举出贴近实际,又与物理知识密切联系的生活中的实例,并用相关知识把其解释清楚,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愿学。可以让他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制作手动吸尘器、音乐卡片、无尘黑板擦、声控开关、航模等,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制作简易实验装置等。实践证明,这些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小发明、小创造的成果使学生体会到创造不再神秘莫测,不再是只有专家、“天才”才能做的事,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动机。
4.分析应用物理概念、定律、定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课本中的物理定义、定律、定理,都是对物理知识的高度概括,言简意赅,文字表达准确精练,但内涵丰富,因此在定义、定理、定律教学中,必须深入挖掘其内涵,使隐含在其中的物理知识显露出来,并将其清晰化、条理化,便于学生创造性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