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的“病态”及其对策

2012-12-31 00:00:00曹行
考试周刊 2012年37期


  摘 要: 写作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阵地,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尺。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呈现出学生怕作文、恨作文、不爱写、不会写,教师不会教、没法教、教不会的病态特征,严重束缚语文新课改的开展。本文针对这种病态特征,提出了几种具体措施。
  关键词: 小学作文 病态教学 解决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情真意和与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在认识自我、认识外部世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因此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应试教育思想作祟,小学作文教学陷入了学生怕作文、恨作文、不爱写、不会写,教师不会教、没法教、教不会的怪圈,呈现出一种病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模式单一,题目教师出,文章教师批,优劣教师评;
  习作目标超纲,评价标准定位过高;
  命题形式呆板,内容狭隘化;
  重视技能方法训练,忽视学生兴趣情感体验;
  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应用,重作文套路,轻个性发挥;
  作文讲评形式化,缺少激励性。
  学生习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作文意识薄弱,畏难情绪严重;
  内容空乏,语言无味,想象干枯;
  童真缺乏,脱离生活体验;
  语言成人化,材料雷同化,结构单一化;
  技巧笨拙,主题平庸,过度模仿,缺少创造性;
  字迹潦草,错字连篇,惨不忍睹。
  小学作文教学的这种病态特征,成为制约语文新课改的重要瓶颈,严重束缚了学生人格的个性发挥。那么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怕作文、烦作文的心理,从而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只有对症下药,从观念、教法、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使小学作文教学实现本位回归,让学生的习作返璞归真。
  一、兴趣为先,还作文以情致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陶行知先生亦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兴趣是学生习作的强大内驱力,它能调动各种积极的主客观因素为学生的写作服务,使学生怀着跃跃欲试的心态、轻松愉悦的心情开始写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如利用电教媒体、小品表演、游戏等),利用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共鸣,并创造条件,营造情感倾吐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厌烦心理,激发写作动机,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怕写”为“乐写”,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和爱上作文。
  二、扩大阅读,增加作文内存
  “书是有字的生活”。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由此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阅读,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多读”是关键,应当引领学生走进书的美妙世界,积累作文素材。一是注意课内积累,熟读熟背课本上较好段落或语句;二是开展课外阅读,读中外名著,读百科知识,读童话传奇,读儿童文学,粗读细品,摘抄一些优美词句、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