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音乐教育开发学生智力

2012-12-31 00:00:00金骏
考试周刊 2012年46期


  摘 要: 在中国教育事业随着国家发展而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学校和家庭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却普遍进入一个误区,多半的评判标准是看孩子学到什么艺体方面的技能技巧、能不能参加比赛、有多大竞争力,而忽视素质教育在开发孩子智力方面的最实在的目的。
  关键词: 音乐教育 智力开发 多元智慧 以乐启智
  音乐教育具有三大功能,即美育功能、德育功能和智育功能。其中,美育功能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作技能、表演技能、鉴赏能力、理论水平等;德育功能主要是让学生在音乐活动和音乐作品中体验“真、善、美”,识别“假、丑、恶”,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思想觉悟、理想信念等;智育功能则体现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智商和音乐智商之外的普遍性智力因素。音乐智商是指对音乐特有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表现力等,即通常所说的乐感。音乐智商之外的普遍性智力因素是指对音乐之外事物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这种普遍性的智力因素通常通过其他学科来培养,但如果能得到音乐学科教育的辅助与配合,就将如虎添翼,收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从生理学、脑科学和心理学的观点看,正常孕育出生的婴儿,其智力潜能是基本一致的,然而当他们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成长起来以后,却逐渐表现出明显的智力差异,这是因为后天的教育过程对先天智力潜能开发程度的不同而造成的。要让学生的智力得到更好的开发,就需要通过丰富的课程教育形式去实现。现在,我就利用音乐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方面谈一些看法。
  一、通过音乐鉴赏开发学生智力
  在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所阐述的人类智慧“七元”说中,列于首位的“一元”就是音乐智能。他说,音乐智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培养,甚至怀孕六个月的胎儿就可以在母体内接受以音乐为主的胎教,出生以后可继续听摇篮曲、儿歌、轻音乐等,到青少年时期,可有目的地欣赏高层次的、大型的、系列性的声乐曲、器乐曲、交响曲等。可见,这是利用音乐鉴赏的形式开发和形成具有音乐特性的聪明智慧,即婴儿对音乐的旋律美感和节律运动规律的感觉、少年儿童对音乐这种声音形态语言的感知、青年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赏析和由此形成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实验表明,怀孕六个月的妇女,如果每天定时给胎儿听上十分钟的轻音乐或胎教音乐,那么胎儿出生后对事物反应的敏捷度就比没有受过胎教的婴儿高得多。当你对这两种不同情况的婴儿唱儿歌、念童谣或做有节奏的动作时,前者会表现出喜悦的表情、敏感的反应,而后者则不一定。经常听歌曲、器乐曲、轻音乐的少年儿童,性格开朗、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学习语言(包括汉语、英语等)的速度快,大多数学习成绩处于中上等。到初高中和大学阶段,音乐鉴赏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对学生的听觉刺激和情绪感染,而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赏析音乐、在音乐中寻求问题的答案或凭借音乐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感受音乐、解析音乐。能对一首歌曲、器乐曲或交响曲进行解析式欣赏的学生,会逐渐表现出对音乐或其他事物高度的注意力(专注)、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超凡的记忆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灵巧的创造能力(制作、创编、写作等)和出众的表达能力(演唱、演说、表演等)。因此,国家教育大纲要求开设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音乐欣赏内容,高中音乐欣赏课和大学音乐欣赏课,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欣赏音乐,其目l59VQSrLo8c0YUzJegqRvw==的是在增加学生音乐知识面、提高学生音乐修养的同时,实现音乐的智育功能,配合其他课程教育形式共同开0Amre3+DdSueQm9Ez3KEDA==发学生的聪明才智。
  二、通过歌唱教学开发学生智力
  歌唱是人类语言的最高境界,其中包含民族语言(歌词)、音乐语言(旋律、节奏、和声、曲式、风格等)、情感语言(表情、姿态等),是人与人之间传情达意的交流方式。要达到很好的歌唱能力,就必须通过歌唱训练(声乐训练)。进行歌唱训练时,要求学生有规范的发音技巧、清晰的吐字运腔、准确的音高意识、良好的节奏感觉、丰富的情感表达、富有个性的演唱风格,以及与伴奏、与他人、与合唱队配合的能力。完成这些训练,学生将在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个性、能力、气质、性格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并有意识地或自然地体现在歌唱活动和其他形式的活动(生活、工作)中。可见,这是非音乐教育形式无法完成的教育任务,具有学科的特殊性,体现了歌唱教学对开发学生智力的无比魅力。
  从我十几年来声乐教学的经验总结看出,受过歌唱训练的学生与不喜欢唱歌的学生相比,智力差异(尤其儿童时期)最为明显,前者显得外向活泼、聪明伶俐,后者显得内向呆板、反应迟钝(个别除外)。同样是爱好唱歌的两个人,没有受过歌唱训练者往往只表现出演唱的热情和自然的乐感(有些自然的乐感是在无意识的听觉环境中形成的),受过训练者则表现出超越前者的综合演唱能力(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处事能力和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同一个人在受歌唱训练前后更能表现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极大变化。因此对学生(尤其中小学生)进行歌唱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不能把目标局限在培养歌手和歌唱家这一层面,而要着眼于利用歌唱训练的形式开发学生智力这一长远目标。
  三、利用器乐教学开发学生智力
  上世纪末,取得空前进展的脑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脑主管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人体右半部,右脑主管形象思维(艺术思维)和人体左半部,在人的各种活动和运动中,左右脑分工协作、互相联系和整合。然而,在一般教育形式下,人脑的开发利用程度是很微妙的,而右脑的开发利用程度更小,如没有特殊的训练和开发,人脑的大部分智力资源是潜在的。因此,人们在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跟不上时,往往会说“脑不够用”,其实不然,这只不过是人的大脑开发不够,左右脑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或训练失衡,形不成智力资源整合,导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得不到对接,形象记忆与逻辑记忆得不到对应和互补,因而显得迟钝呆板。
  日本医科大学教授品川嘉也博士以自己多年研究生理学和计算机的成果为基础,发表了颇有独到见解的“右脑活化法”,作为右脑理论的实践者受到各界的瞩目。他的《儿童右脑智力开发》、《成人右脑使用与开发》、《右脑超常记忆术》等系列丛书中,特别强调左肢活动对激活右脑功能的重要性,并通过很多实验证明,智力超群的人往往是记忆力占优势,只用左脑的记忆是死记硬背,付出很多辛苦都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左右脑并用才是真正科学的记忆。
  乐器演奏训练恰恰是脑科学所倡导的开发学生左右脑,协调整合大脑功能的最佳活动。一个爵士鼓演奏者须同时调动眼、耳、手、脚完成看、听、打、踏的演奏动作,并很投入地完成独奏或与他人合作的演奏任务,这是一般人无法办到的,需要通过训练逐渐形成,需要大脑中枢的灵便思维和左右脑的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