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抓好养成教育。
关键词: 行为习惯 品德教育 持之以恒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人受用终身。习惯是一个人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旦养成以后就会自然地按照养成习惯去做事情。习惯也要分是什么习惯,要是不好的习惯养成就会对你这一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反之,养成好的习惯则会受益终身。一个人的好与坏我们通常会说这个人的素质高不高,习惯不好我们则说他素质不高,习惯好则说他素质高。所以好的行为习惯应从小学生抓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身边小事抓起
我国现在哲学家杨维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离不开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开始上学的一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因此老师的言行举止直接给学生带来影响。学生从小学习《规范》、《守则》、打架斗殴、乱扔东西等;因此,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从身边小事抓起。小学生因为开始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对事物的认识基本就是模仿。为此,对学生的培养,应由老师带领从身边小事做起,如:站立姿势、看书的动作、写作业的动作、进出校门的礼仪礼节等每一个动作和环节都要训练。老师在学生上学和放学时要主动和学生打招呼,见到垃圾要随手捡起扔到垃圾箱里,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和带动学生,让做这些身边的小事情成为一种习惯,那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德育是养成教育,在教学大纲中的语文、体育、数学、自然、美术、音乐等课程的教学中都要渗透德育教育。在每门课的知识和技能教授中,因课程的情况有机地渗透预习、复习、独立完成的习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习惯。
如《雷锋》深刻描写在革命时期那种恶劣的环境下雷锋能做到乐于助人、舍己为人等事迹。在学习本课的同时,可以“乐于助人”为题,开展各种乐于助人活动,如:学习中一帮一活动,体育活动中互相帮助配合等。通过各学科的渗透,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各科知识,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实现教书与育人、知识与道德的统一。
可结合学校的政治学习和本班的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教育。如:在学校抓校风校纪时,开展主题班会提出本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区分好坏。再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等课外活动,强化教学内容。
三、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首先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要培养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日可成。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亦是如此,《老子道德经》曾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就要求教师从日常的一点一滴抓起,比如上课专心听讲的程度、作业完成的情况等方面。其次教师必须从细节开始,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入手,如举止文明,读书的姿势,做的姿势等,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地渗透给学生,抓住细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所谓:“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相反,而应坚持不懈,在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内慢慢地渗透给学生。最后,教师应该极富耐心与爱心,始终持一种真心去做学生的积极引导者与帮助者,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及时地改正,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学生养成教育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配合
培养孩子的习惯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在学校教师严格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引导和指导学生,使学生按照要求去做。离开学校回到家里家长如果一味地惯养孩子,那么在学校学习的行为只能是一个要求,无法成为一种习惯。因此,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就应该严格要求,强化将学校学习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同时防止坏习惯的滋生。家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父母的所作所为对孩子是最具有感染性和影响力的,能在成长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要求孩子行为时家长应先起到表率的作用。
在培养学生好的习惯时家长要配合好学校,老师应该经常走访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学校组织开家长座谈会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老师和家长要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去提醒和孩子,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成才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超丽荣.浅谈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对策[J].新课程(教研版),2011,(03).
[2]韩超.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新课程(教研),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