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传统品德评价脱离了学生现实生活,缺乏对学生品德自我发展的关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德育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本文从分析品德评价与生活割裂的原因入手,将动机纳入评价体系,建构品德评价的生态环境,积极倡导品德评价向学生生活的回归。
关键词: 德育 品德评价 生活回归
由于我国传统德育目标的制约,学生品德评价重“规范”轻“关怀”,忽视了学生品德的自我发展。德育及其评价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的割裂,阻断了学生德性发展的渠道。随着德育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品德评价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制约德育课程改革的瓶颈。当人们越来越重视德育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时,品德评价应向学生生活回归。
一、传统品德评价与生活的割裂
制度化教育产生以来,道德教育越来越从生活世界中分离出来,其工具价值逐步得到强化,道德教育也越来越演变成封闭的制度体系。制度化的德育及其引导下的学生品德评价是按科学和科学教育的逻辑组织起来的,而不是按伦理的、道德的逻辑建构的,这种体制对间接经验的学习无疑十分有效。但是,人的德性发展与智性发展有着本质的不同:人们不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学习道德,同样对品德的评价也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进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①学校德育及品德的评价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的隔离阻断了学生德性发展的源泉和渠道。
知性德育与生活的割裂是其自身逻辑的必然结果。以传授道德知识为特征的德育将各种道德知识分类组合,按知识体系构建的逻辑将其编排在一起,再按知识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道德知识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概括、抽象与总结,虽然是来源于生活过程之中,却因其经过抽象加工过程而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性和符号性。因此道德知识的意义并不在于知识符号本身,而在于这些知识符号所代表的生动而丰富的道德意蕴。以传授道德知识为特征的德育和对道德知识进行检测的品德评价舍本逐末,将道德符号而不是这些符号所代表的道德意义看成教育的目标,远离这些道德知识符号得以产生、运行的历史的、现实的生活,虚构一个虚幻的道德知识世界,热衷于对这些道德符号的记诵和逻辑演绎。在这种德育及其评价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智慧,而是枯燥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与其所发生的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真实性、情景性。这种趋势同样反映在评价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传统评价中那种孤立的问题或测验条目,缺乏与真实生活的相似性,学生在这种测验中所得的分数对其在未来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很少有预见价值。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学生在学校情景中的表现,更在于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评价问题的设计具有真实性、情景性,以便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已成为当今教育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评价向学生道德生活的回归
(一)将动机纳入品德评价系统
评价行为的善恶究竟应该以动机还是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