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2012-12-31 00:00:00姜洁
考试周刊 2012年46期


  摘 要: 生源地助学贷款要办好,关键在于机制。本文在反思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现状的基础上,从寻求制度突破的角度,提出了改进与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生源地助学贷款 运行机制 现状分析 改进与完善建议
  生源地助学贷款自2007年全面启动以来,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行下,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政策调整与机制完善,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圆了无数困难大学生的求学梦,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成为目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体系中解决贫困大学生资助问题的最主要方式。然而,从目前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的实际情况看,其在政策与机制上还有许多欠妥的地方,还需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本文从寻求制度突破的角度,对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的改进与完善作进一步的探讨,以为提高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效率指明方向,为建立科学、合理、可持续的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机制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持。
  一、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的现状分析
  1.贷款政策性与操作商业性矛盾依然存在。
  生源地助学贷款虽然较传统国家助学贷款在贫困学生认定、贷款手续办理及贷后管理工作等方面有了显著加强,但其实质并没有改变经办银行的性质,没有改变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性贷款、商业化运作”的模式。尽管也建立了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短期内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这种机制设计的不合理性与补偿的有限性,很难使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能得到长效的发展,也很难协调好贷款政策性与商业化运营的矛盾。
  2.财政资助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值得商榷。
  按照相关规定,中央财政负责中央部属高校的贷款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金的50%,地方院校的贷款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金由地方财政解决,这样做易加剧贷款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使一个地区财政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实施力度,在中央部属、财力雄厚的东部地区贷款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金容易足额到位,而在省属、比较贫穷的中西部地区则很难全额到位,从而使贷款在实际执行中大打折扣,难以发挥预期的效果。
  3.部门间缺乏有效地协调运作机制。
  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政策性强,涉及教育、银行、财政、高校等多个部门,各部门间必须通力协作,如果各方协调不够,往往出现部分贫困生无法及时取得贷款的情况。目前,我国对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中虽然对贷款的方式、利率、偿还时间等作了极为详细的规定,但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各方在办理助学贷款中具体应承担的责任没有作出规定,致使部分学生在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过程中不知道先找哪个单位,各单位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凡此种种,势必影响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
  4.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
  目前,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办理机构大多在教育局名义上成立了内设机构,安排了工作人员,但实际上只是把这项工作委托给招办和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均为兼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效率和质量。
  5.贷款办理期限规定不合理。
  目前,生源地助学贷款规定每年集中办理2次,即每年的8月31日和10月19日,代理银行及经办网点普遍感到时间紧、手续繁、压力大,学生也感到不方便,一旦错过时间,就要等待一年;如果经办行出现错报、漏报,无法更改,也要等到一年以后再办理。
  二、改进与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若干政策建议
  针对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与完善建议。
  1.加快全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全国个人资信征询系统、学生诚信系统、还贷监测系统、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另一方面应加强区域性个人信息网络资源建设,并充分利用这些区域性信息资源,实现高校、银行、教育、财政、公安等部门的联网,进而实现全国个人信息网络资源共享,以便银行及时进行贷款的跟踪管理,有效地杜绝与降低违约风险。
  2.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规避体系。
  应按市场机制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扩展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风险分担主体。当前,主要是要积极引入具有外化风险功能的保险和再保险机构,力争建立一个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规避体系,在减轻银行、高校、财政等内部压力的同时,不断增加贷款资金流量,丰富贷款风险规避工具与规避平台。
  3.完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体系。
  一方面应加大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政策力度,使其能有机地融入到国家助学体系之中,并能享受主体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应建立包括一般商业性贷款和学校助学贷款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助学贷款体系,不断优化国家助学政策体系,丰富贷款种类和贷款结构,保证贷款的有效供给。
  4.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目前,针对现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易加剧贷款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状,国家应尽快制定财政转移制度,确保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充足的财政贴息来源,从而不断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切实解决贷款运行过程中的补偿机制失灵、供求失衡和贷款的区域性差异。
  5.健全组织工作机构。
  目前,我国应尽快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国家相关政策性及商业性银行也要尽快出台为基层工作机构提供办公经费的政策,帮助基层工作机构解决工作运行中所需的开支,确保编制、机构、人员、经费全部到位,确保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6.进一步完善贷款申办时间。
  目前宜采取集中时间申办与日常补办相结合的运作方式,将新生集中贷款和旧生临时贷款分开来,采用不同时段来办理,只要助学贷款申请人能提供充足的迟办理由、证据,即使不在集中申请时间,也应予以补办。
  参考文献:
  [1]梁小云.关于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思考[J].陕西教育,2011,(7).
  [2]黄毅.生源地助学贷款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析[J].中国金融,2008,(10).
  [3]赵炳起.提升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的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08,(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课题(05JA880019)的研究成果内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