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灌输和管理,它的更深层次涵义是发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人才,为我国建立创新性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虽然我国的传统教育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也有明显的不足,把千差万别的学生塑造成一个个标准“产品”,制约了个性的发展。这样就要求我们善于反思、取长补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更加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课改已经刻不容缓,教师尽快转变角色对课改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教学经历,我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应是学生人格的尊重者
尊重是教育的重要原则。“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爱默生)。尊重,就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独特价值,尊重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所有的师生都要学会尊重。教师应主动创设一种具有充分接纳性的安全感,支持性的教学氛围,其首要条件就是对待学生要真诚。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尊重意识。
二、教师应是提高自身素养的示范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教育学生不仅仅要用指示,更重要的要使用品德、修养,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影响学生,并且要具有现代化的观念。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改善重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除专业知识,还应兼学并蓄,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于漪认为:语文教师最要紧的是功底,是视野,是驾驭力。她要求语文教师多读书,要有拼命汲取知识营养的素质与本领,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叶圣陶先生说:“唯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语文教师,每年不读五六本书,几年以后,他就不好当老师了。”
三、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课堂教学中要彰显并提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个性发展的空间。
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学习,更应该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营造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点拨,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智能,充分让学生自己看、自由说、自主操作、自我反思,这样学生就会乐于接受教育,勇于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见解,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力,逐渐学会探索式学习,使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师要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变“知识本位”为“全面提高”。
四、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合作与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合作与交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地分享彼此的思考,提升经验和知识,聆听各自内心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全新的发现,从而实现共识、共享、共进,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合作的共同体。让学生通过交往、合作,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懂得尊重人、体谅人,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五、教师应是学生情感世界的共鸣者
“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就不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新课程改革所热切呼唤的教育真谛之一便是“爱的教育”。因为爱的教育是人性深处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