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格塑造和世界观的培养对于这些幼小的心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健全的人,就必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只有当心理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等,形成良好的品德。
关键词: 小学德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措施
一、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
(一)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
1.不良的文化环境影响,如:不良的书籍、报纸和网络媒体。
2.不良的社会现象的影响。如做事凭关系,熟人好办事,“朝中有人好做官”,“有理办好事,无礼事不成”等不良现象也耳濡目染着这些幼小的学生,使他们从小产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惰性依赖心理,使学生从小丧失自强不息的进取心,而这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得以发展的主要源泉。
(二)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父母和其他亲人的不和,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性格会变得孤僻、不合群,甚至胆小、怯懦。其次是另一类家庭的孩子,一些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滋长了孩子的恶习。另外,很多家庭的青壮劳力外出务工,把年幼的孩子托付给亲戚或老人,这些所谓的留守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父爱和母爱,心理焦虑,因而心胸狭隘甚至懒惰涣散。还有一类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或者太低,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拔苗助长……这些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危害。
(三)来自学校方面的因素
1.学前教育和小学教学接轨不紧,往往把对高年级如纪律、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等搬来用于低年级的教育,使幼小的学生过早地承受超负荷的压力。
2.少数学校在教育管理体制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的内容,忽视了小学生的活泼好动的天性。
3.学校管理对教师压力过重,条条框框的限制,使一些教师为了整体要求,不得不限制学生的天性,认为不惹事情为好,对幼小的学生进行苛刻的管理,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天性,限制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一些学生变成一个个的“小成人”,从而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
4.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很多学校和教师追求升学率,学生的“能力”都量化到分数上,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分数竞争激烈,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深,自信心缺乏,难以发挥潜力,常处于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下。
二、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都应该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心理导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心理导师,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位置,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是忙着呵斥或禁止,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懂得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辅导。
(一)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班集体的建设中,学生出现问题,往往是因为学生的心理暂时不平衡所致,并不一定是思想品德问题。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不要急于给问题定性质,而要细心了解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透过表面现象分析其心理动机,然后施以心理疏导和教育。
(二)创造班级良好的心理环境
1.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老师就必须心理健康。老师应该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发挥老师的人格魅力。老师要热爱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仅喜爱品学兼优的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智能偏低或犯有过失错误的学生。
2.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舆论氛围。知心姐姐卢勤曾说:“给孩子一个和谐的世界,和谐的环境能塑造出孩子美好的心灵,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老师要用自己的真爱营造积极进取、文明、向上的班级舆论氛围,活跃学生身心、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促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调控自我,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和人格。
3.确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它能反映班级的特色,也是稳定学生心理环境的因素。
(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要充分利用班会、晨会、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的活动,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还要协助学校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或针对学生提出的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知道,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四)坚持个别谈心和辅导
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面对团体的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的交流和辅导,对症下药,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达到解除他们减轻心理障碍的目的。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有一个过程,老师要善于等待,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协调,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且是指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五)与家长保持联系与沟通
老师还要继续发挥家长的教育力量,与家长齐心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教育态度、方式和内容会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向家长宣传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又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从而保证他们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在德育工作中,对学生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多种途径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渐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只有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真正发展了,教育力量才会变得更强大,育人效果才会更好,才能真正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和谐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