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被当今教育界广泛关注。本文作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 合作交流 学习情境 科学素养 物理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大理念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合作交流是一种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学中采取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其本质就是彼此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以及共同携手进步。所谓科学素养,就是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的生活中,这就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而合作交流的价值就是确定一种生活态度,因而加强合作与交流,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合作交流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分组
物理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当然离不开实验和探究。进行实验和探究就离不开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而科学分组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分组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可分成理论课分组、实验课分组、课外探究分组等。
1.课内理论学习分组。可以前后邻座的同学为小组成员,在全班建立起若干的互助学习小组。小组的组建应考虑组内各成员的性别比例、兴趣指向、成绩水准、交往能力、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使每个互助小组形成组内异质互补,组间同质可比的结构,这就为开展互相帮助和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一般应选择物理成绩好,对物理感兴趣的学生做小组长,在他(她)的支持下,以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的方式,研究和探讨知识。经过一段时间,小组成员也可重新编排,以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合作。
2.实验课分组。以动静结合,男女搭配为原则。以责任心强,热爱班集体,善于管理和使用仪器的学生为组长,明确分工,协调组内成员合作完成实验。同时,对实验过程和现象进行讨论交流,加深理解。
3.课外合作交流。以居住地就近的原则分组。城市尽量以相同社区或街道为小组,农村以村组为小组。一般以数人到十数人为一小组。小组成员要有分工,要能体现每位成员的价值,以利于交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如在调查当地有哪些污染水源的现象时,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有的调查造纸厂,有的调查电池厂,有的调查化工厂等。然后各组汇报交流。
二、合作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情境
现代心理学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合作性学习、竞争性学习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的学习情境是合作性学习,因为这种情境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评价和参与。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由于小组成员之间既是一种合作关系,又是一种竞争关系,每个成员,都想在其他成员面前展现自己,因此能极大地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热情。“鸡蛋在盐水中为什么能上浮或下沉?哪个小组能解释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呢?”组与组之间就有了竞争的机会,小组成员个个想解释,人人要表现,相互补充,归纳整理,充分展示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成果。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显著提高主体参与的机会和效率。由于不同背景和学力的学生组成的合作小组,使得成员间优势互补,通过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交流与碰撞,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设计实验测量金属快的密度时,有的小组能拿出几种方案,并演示自己设计(或参与设计)的实验。实验成功演示给学生一种成功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要强调指出的是:合作学习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因此,要指导学生从哪些媒体中去收集,收集些什么,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资料。这样,交流才会有内容,才能成功。
三、合作交流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研究的规模和范围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组织起来共同研究和开发一个项目,一个重大科学发明往往需要许多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因此,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探究中的观察、记录、检测、描述等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针对发现的问题、不同意见,有必要进行相互讨论,在合作交流中得到新的发现,在讨论中得到新的见解,对事物进行客观全面的解释,有利于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如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要求学生2人一组,根据教科书中的提供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并做好记录,汇总,全班交流,在交流讨论中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利于后面的教学。
由刘炳升教授主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在许多章节都有“活动与探究”,这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台,在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明确探究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
四、合作交流有利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
在概念教学中,以前是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记忆,要是还不懂就只有读书了,“书读千遍,其义自现”。现在呢?教师边指导学生看书,边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先研究和探索,同时小组也可交叉讨论,试图营造和谐热烈的讨论气氛,教师在巡视中也可以加入讨论,从讨论中发现问题,从交流中辨析概念,通过对比,质疑,逐步形成科学的概念。
在“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教学中,分子、原子、离子之间区别和联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前是看挂图,对重要的部分老师反复强调,学生死记硬背,但通过考查发现,这部分的错误仍然很多;而现在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再分组制作物质结构模型,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物质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使学生确立“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从而记得牢,理解透,测试的正确率明显提高。
五、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性
互动交流是学生个性形成的基础。美国一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同伴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良好的伙伴关系可以帮助儿童发展社会认知和社会机能,吸收社会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增加情感支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对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无疑有很大裨益。如在学习“家庭电路”后,让学生探究家庭用电的问题,小组成员进行详细分工:几个同学研究自己家庭的用电线路,几个同学探究家庭消耗电能的多少与哪些因素用关,将各种信息汇总后,小组成员间讨论交流,最终得出结论。在合作中人人参与学习讨论;在争论中相互质疑问难,激发思维,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在互帮互助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会分享共同的学习成果。这样,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也通过互相关心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合作能够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自信、勇敢、开放的良好个性品质,为学生的社会化做好先期准备。
总之,物理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关键。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师生、生生增进互动、交往、合作与交流,才能共同发展,使所有的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