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主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表及里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习惯,精心设问,培养创新思维习惯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对学生历史思维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历史思维习惯 培养方法
所谓思维习惯,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自觉性、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是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在于依赖高品质的教育,通过有意识地系统训练来培养。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作用,那便是:知古鉴今,察往知来。培根说:“读史使人明知。”毛泽东同志曾说:“只有通晓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才能把握中国的未来。”初一学生对未来充满了幻想,教学中应利用历史上各领域名人的品德、事迹、成就来感染、影响学生。其次,在课堂上运用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体验、感受、成长。再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感知历史。最后,充分利用学生对历史事物充满兴趣和好奇心、喜欢思索、喜欢提问的特点,通过历史故事、地方历史、考古发现,以及课堂提问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讲到西周的灭亡时,运用课本提供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来教学。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兴趣,我挂出《西周主要封国示意图》,让学生边看挂图边听老师讲述故事的经过,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趣味中清楚地理解了教学内容。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习惯使人受益终生。首先,使学生学会预习。新教材中的许多课,特别是活动探究课,教材中都要求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或了解调查。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然后听课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疑问的问题就能在课堂上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及时解决,所以应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其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如给学生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关键词、关键句,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而不仅仅是教师设计问题。最后,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学会听课,会听课,对学生来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学习能力,它直接决定了一堂课的学习质量。如讲《戊戌变法》时,为使学生深刻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这一难点,我在讲到蒋介石被扣留后,有人主张杀掉蒋介石时,有意不按教材顺序讲述和平解决事变的理由,而先讲中共中央应张杨的邀请,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组成代表团,去西安参加谈判调停,主张和平解决事变,反对杀掉蒋介石。讲到这里,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中共反对杀蒋?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先给予表扬,然后引导学生看教材,理解和平解决的原因。这样将学生置于“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从原来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
三、由表及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
教师要尽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已有的经验,用较为直观的教学形式,借助其形象思维的优势来理解抽象概念。所谓抽象思维,是指对历史表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抽取史实本质属性的思维。它反映的是史实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史实之间的确定界限。如在介绍“榷场”时,联系现在的各种贸易市场由政府设立、管理和收取各种管理费及税收。又如虽然在讲战国时就开始学习封建社会的历史,但我在进行《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二)》时才给学生介绍“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概念,因为这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容易理解这两个抽象概念。虽然如此,我在上课时还是尽量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来理解,通过两种经济形态的差异比较来让学生掌握这两个概念。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习惯
历史学科由各门其他学科知识组成,历史教师应该知识渊博、熟悉各科知识,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历史现象,以培养学生用联系、综合的方法学习历史的习惯。如在学习“都江堰”时,设问:“为什么要在这里修建?”这就需要运用地理课上的知识:在岷江上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一到成都平原,流速突然减慢,所带泥沙石子随即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每年夏季水势骤涨,常常泛滥成灾,而后又出现旱季。又如在讲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兴盛要涉及海洋季风气候的规律,等等。
五、精心设问,培养创新思维习惯
问题,是思维的钥匙,因此,问题要精心设计,既要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回答问题,又要有向“最近发展区”延伸的可能。提问要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需要,这种需要越强,思维积极性就越高;相反,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针对初中学生喜爱听故事、争强好胜、逐渐对需要动脑筋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教师可用相应的教法,唤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根据要求学生掌握事实材料、组织分析材料或综合评价材料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此外,问题容量要大,教师要多问些“你们怎么认为?”“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等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求调动更多的同学参与、积极思考。还有,答案应容纳较大的思维空间,而不要仅仅回答“是”或“不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得当,有较高的驾驭教学的水平,及时调整“前进”方向,不致使教学目的有太大的偏离。要鼓励学生质疑,只有会质疑,才会真正主动学习、思维,也才会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比如在讨论岳飞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他为什么不先率领军队打败金朝再回去?”这时,教师首先要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然后引导学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教师应尽可能从多种途径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六、辩证思维习惯的培养也不可忽视
所谓辩证思维是指对史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不仅反映史实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史实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它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类型。辩证思维是学生学习历史重要的思维习惯,如果教师的方法得当,初中学生就完全可以初步掌握其方法,如通过讨论来评价历史人物曹操、武则天、唐玄宗、隋炀帝等,可以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通过唐朝长安和宋朝东京的比较让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又如在学习《元朝的统治》时,既要让学生理解元朝的统一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又要充分肯定文天祥的抗元斗争;这就要求学生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元朝的统一,结束了自晚唐五代以来长期的分裂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具有进步意义,要肯定。但是元朝是通过军事征服来完成全国统一的,其过程中的大肆屠杀和掠夺必然激起其他民族的反抗,因此文天祥抵抗元军的军事屠杀和军事征服是正义的,也要肯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其辩证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军.中学历史教学探究.
[2]王振山.思维习惯.
[3]王泳.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4]宾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5]曹松林,熊伟民.简明中学历史学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