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无价,感悟恩情

2012-12-31 00:00:00陈亮
考试周刊 2012年93期

我参加工作已经七年了,伴随着《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也七个春秋。回首走过的这些日子,有过几多困惑与迷茫,也有过几多欣喜与希望,但在不断摸索与学习中,我更加成熟。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应适应新的教育形式,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注重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回归生活,注重体验感悟。正如在《我有一颗感恩的心》的教学中,我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如教学开始我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母亲》,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因为有的学生听过这首歌,所以通过创设情境,他们便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1.《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是生活的课堂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已经积累很多生活经验,生活体验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经验为起点的教育符合儿童当前道德发展的需要,生活的亲切温馨使课堂充满亲和力,有利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界。

现在的小学生“恩多不知多”,视父母长辈的关爱为理所当然。中华民族具有“感恩”的传统美德,怀有感恩之心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如在《我有一颗感恩的心》教学中就是通过积极正面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习关心、照顾家人。在这次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项天宇深情地对我说:“陈老师,今天放学,我一定要去超市买妈妈最喜欢吃的香蕉。”别景明说:“我今天晚上要为爸爸对一盆热乎乎的洗脚水,爸爸为了家工作太累了……我还要为爸爸捶背,对爸爸说:‘爸爸,我爱你!’”胡文迪说:“今天爸爸妈妈下班晚,我去菜场买菜做饭,等爸爸妈妈回家。”……正因为活动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深切感受到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图回报、无私的,也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主动为父母、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是对父母的感谢与感激。这样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做到经常为父母做些事情,以保证此次活动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2.生活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

《品德与生活(社会)》具有很强的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活动性及社会性特征,它不仅是一门预设课程,更是一门现实的、不断生成的活的课程。因为学生的生活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每一位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力水平也是不同的,在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面临“突发事件”,与生成“撞了一下腰”。如我在教学《我有一颗感恩的心》之“母子的账单”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或感受,学生的观点各有不同。一部分学生认为子建不应该:“因为亲情是无价的!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我觉得子建有点自私,为妈妈做那些事情本来就是应该得,但他却把那些小事放在心上,竟然还向妈妈付劳动报酬,很不像话。”“子建那样做很不应该,我们不能像子建那样斤斤计较。我们爸妈从小为我们付出那么多,从来不计报酬的,而要学会感谢父母无私地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而另有学生认为子建应该得劳酬,并谈了自己的理由和真实想法。如:“我觉得子建应该得报酬。因为劳动了就应该付报酬,外面别人做事都是那样的啊,所以我认为子建向妈妈要劳酬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不对。”“我也觉得应该得劳酬,按劳动付费呀,这是国家《劳动法》规定的嘛。”那到底要不要劳酬呢?这个新问题、新矛盾,就是非常宝贵的生成资源。我没有统一答案,而是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引导与交流:“按劳动付劳酬是应该的,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多少是爸爸妈妈的艰辛哺育,他们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他们的青春,付出他们的一切啊,那我们用什么来付爸爸妈妈的劳酬呢?你们此时又想说些什么?”最终结论都落在一点:子建的做法不能说完全不对。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让学生更加认识到母爱无价,亲情是人间无价的珍宝,父母的关爱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父母的关爱是无私、博大而不求回报的。因为这样的资源,往往来自于学生的真实想法,毫不虚假与做作,同时又具有独创性与不可再生性,使活动主题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小学高年级学生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自我意识迅速增强,批判性思维迅速发展,亲子关系发生变化,与家庭长辈之间冲突矛盾多了起来。现在的小学生“恩多不知多”,视父母长辈的关爱为理所当然。一些脍炙人口的“感恩”经典名句,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都集中反映了人们对感恩的赞扬。常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是每一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修养,尤其是对于为自己的成长付出艰辛的养育之恩的父母、长辈,更应该时时心存感激。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特别是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要学会感受他们的爱,感激最亲近的人,进而扩大到感激帮助过我们的人,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通过本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亲情教育,让学生懂得生活与课堂相互融合的道理,使学生认识亲情,感受亲情,最后学会感恩。相信在以后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的学习中,我会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目标,引导学生建立积极性向上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