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多学科融合策略探讨

2012-12-31 00:00:00杨小青
考试周刊 2012年93期

摘 要: 为顺应时代发展和世界范围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我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了课程综合化的方向。我们应把握这一变化,将体育教学融入综合课程,使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大并向多维目标发展。本文探讨了体育教学与多学科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多学科融合 体育综合活动

一、对当前学校体育若干现象的反思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有机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意义与作用未被充分认识与发挥,存在着自觉不自觉地从教育中游离出来的现象,体育对德育尤其是对智育和美育并未发挥其应发挥的积极作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学校只满足于开设每周两节的体育课及每天十几分钟的课间操,离“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相距甚远。大量调查表明,教学内容“低水平重复”或难度大不易掌握,以及教法单调、枯燥,学习中缺乏选择性和自主性,使学生想象中的体育课与现实有较大的差距。再加上教学中“一视同仁”,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厌学体育课。

二、体育综合活动构想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将拥有6%—8%的课时量,地方和校本课程拥有10%—12%的课时量。如能将体育教学融入综合课程中,既能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又能激发学生兴趣,更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为此,我提出如下构想:

1.以体育运动为载体实现多学科融合

(1)物理教学中经常结合体育运动现象帮学生理解,如对力的认识、运动中惯性的作用和撑竿跳、跳水等运动中能量的转化等。在初中物理课本(沪科版)第一册就有测平均速度的活动,第二册中则有组织爬楼比赛测功率的内容。反之,体育教学中不少技术要领,如:跳远时助跑的初速度,腾空高度决定跳远的远度;篮球课中投篮、球运行的轨迹等。这些可以从物理学角度理解,如能综合利用,势必起到相辅相成之功效。

(2)生物课和地理课中所涉及的部分知识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如能以远足的形式,带同学们走进大自然,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学生也得到锻炼,更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2.开展体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解示范,然后强化训练。学生以模仿为主,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如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通过一些身体练习手段的感悟、迁移、运用及创新,不但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更有利于运动兴趣的培养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举办“综合性运动会”

改变以往运动会过于关注竞技化的倾向,增加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并对原有项目改革创新,如将“4×100米”接力赛设想为:前一位同学跑完100米后,需完成一道相关题目(剧烈运动时,呼吸的深度、频率有什么变化?弯道跑时身体为何要向内倾斜?400米起跑点为何不在一条直线上?等),然后将接力棒交给同伴,不但比运动速度更比头脑速度。

三、具体案例

初中二年级:投掷教学——原地侧向推实心球(铅球)。

1.课前准备

(1)分组准备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分组协作”,为了保证这种形式的有效性,首先做到均匀搭配,消除中心学生与边缘学生的隔阂,把各种差异降到最低,提高“分组协作”的效应与参与度。同时由学生选定组长,确定为活动组织者和安全责任人。

(2)场地准备

在数学教师和物理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数学中所学的圆、圆弧、弧度等知识利用几何作图法,以及物理中所学的长度测量知识,按要求自己划定本组练习的场地。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简介投掷运动项目的起源与发展,使学生了解投掷运动文化和投掷运动的效用。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现优秀运动员的投掷动作,再用慢动作或定格来细致地演示动作的各个环节。并让学生按照自己所领会的方法,看谁投的动作标准,以竞技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投掷运动的兴趣。

(2)探究阶段

选定投掷效果较好而素质不同的几位同学,请他们示范表演。其他同学观察并猜测投掷距离的远近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组各成员商讨后确定探究方向,分组活动。探究时采用对比法,以探究“投掷角度对投掷距离的影响”为例,由组内成员按不同的投掷角0°、10°、20°……分别实验,记录下数据后分别研究。

(3)理论分析

仍以上一组为例,当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发现以35°—45°角投掷时距离最远后,由物理老师带领同学们从重力、惯性、互成角度二力合成及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等诸方面给学生实践中得出的结论以理论来提供支持。

(4)集中成果

各组汇报成果,并简要分析原因。老师汇总后归纳出,投掷角度对投掷距离起到决定性作用。对一些学生没有探究到的作补充说明。

(5)协作练习

运用集中的成果,学生两人一组或几人一组,互相观察对方的投掷动作,并给予正确的提示。老师巡视指导,重点解决出手角度和自下而上的用力顺序。

3.练习评价

老师不再明确提出各人投掷的次数,而是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帮助其制定奋斗目标。以学生自我评价和组内互评为主,老师肯定鼓励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四、分析讨论

1.活动特点

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学习的机会,做到教与学相协调。谈化学科边缘,将原有相互隔离的分科课程的内容统整起来,形成新的知识领域,整合各学科教学的优质资源。加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迁移能力,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2.活动中的问题

综合类课程需要各科教师的共同参与,应杜绝学科本位主义,也就是说教师的观念应立即转变。活动中各学科教师教与导的时机掌握有待研究。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运动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默会知识”的重要性,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活动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让体育与健康教育和其他学科共同培养青少年成为知识、和气质高度和谐完美统一的一代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檀.浅谈初中体育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3).

[2]李洪江.关于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