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012-12-31 00:00:00张登傲
考试周刊 2012年93期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尤其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已成为课程教学的焦点话题之一。本文从如何合作、建立有效的小组、把握合适的时机、过程性评价几个方面就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出见解。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合作学习 有效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学习在当前数学学习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不仅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教会学生合作是基础

合作学习中学生必然要相互交流,否则合作只能是停留在表面上。然而在教学中,学生都不太会进行合作,所以教师应当发挥主导作用,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考虑。

1.学会表述

在合作中,首先要求学生学会表述自己的想法。可是学生在小组中要么不愿意开口说话,要么开了口又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往往抓不住要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首先,合作之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有时间去准备自己说的内容,以便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可以再修改;如果说不出来不要紧,听别的同学说了以后自己再说。

最后,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启动、推进、终止交流的话语形式。教师方面:你有什么问题要与大家一起研究?你想采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发现?通过探究活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学生方面: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补充一点;我猜想是这样的;我有一个问题要与大家一起研究;我想听听XX组的意见。

2.学会倾听和思考

合作时要特别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样同学之间才能真正地交流起来。就目前合作学习而言,许多学生还没有能够做到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具体表现在:有的只说不听,不顾别人;有的学生似听非听,无实质性收获;有的只听不说,没反应。因此,教师应加大培养的力度。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听,可用问题:谁听懂了他的意思?谁愿意来解释一下他的发言?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听”的重要性。

其次,教给听的方法。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要边听边想:别人说的与我想的一样吗?有补充意见吗?想一想他的想法与你不同在哪里,重复一遍,用自己的话说一遍。让学生边听边思考。

二、建立合作的小组是前提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合作学习中自然会出现一个个学习的小组,因此建立合作的小组就是实行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合作学习小组不能随意建立,首先要注重合理性。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都存在着差异,这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基础,也是建立小组必须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组成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可以增加合作小组成员的多样性,便于合作;“组间同质”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意的公平竞争。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人数由2人到8人小组不等,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和所合作的内容来确定合作的人数和形式。

其次,要注意建立比较稳定的学习小组,且小组内每人都应有分工。如由谁组织,谁做记录,谁承担小组发言的任务,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干什么。小组合作成员必须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为小组做什么,但角色最好经常轮换,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明白各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也让每个同学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中各成员应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为共同的利益共同努力,最终达到共同进步。与此同时,也要努力争取实现阶段性个人目标,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把握合作的时机是关键

合作学习源于教学需要,合作学习次数也应视需要而定。需要合作学习时才合作,如果不需要的话,即使合作一次,那也是多余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合作的时机。

1.设计好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首先,合作的问题要有价值,有一定的难度,不能设计不恰当的问题。比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提出“为什么1厘米等于10毫米?”这样的问题,只能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其次,问题要难易适度。如果合作所要解决的问题不用思考就可以完成,小给合作就会流于形式;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则不知如何下手,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使学生对合作学习失去兴趣。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应富有挑战性,能让学生自己提出合作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保障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波利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合作学习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作保证。数学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的演绎思维,而且要求学生的归纳思维。而归纳思维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对大量个别材料的感知和试验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地完成大量的试验,获得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就会明显不足。这时采用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时机,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3.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安排学生在独立探索这些问题时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这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再给予指导,提供一些暗示、辅助工具或材料,使学生亲自经历发展和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这样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问题的真正理解。

总之,合作学习把个体间的差异当做一种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可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由于个人能力的限制,很多工作需要有团队协作方能完成。因此,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因材施教,打造精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孔企平主编.小学数学教学的原理和方法.

[2]张晓霞主编.新课程小学数学学与教.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