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教学中要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实施语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生活。
关键词: 语文生活化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作业设计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要含于生活,延于生活。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指出:“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愉悦地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语文教学怎样与学生生活整合呢?我在实践新课程理念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对语文教育生活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作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现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受。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让语文贴近生活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的。我们理应以教材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但语文教学仅靠课本上的这点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中,要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从课本内容延伸到生活内容,拓宽视野,熏陶情操,让语文走近生活。
一方面,五彩缤纷的电影电视,眼花缭乱的报纸杂志,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都可以作为语文教材的辅助与补充。比如,比较鲁智深、李逵、武松的形象有电视剧《水浒传》,讲《美猴王》有电视剧《西游记》,讲说明文《苏州园林》有大量的图片,讲《在烈日和暴雨下》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讲唐诗宋词有《唐之韵》、《中国千古名篇音乐朗诵会》等大量的优秀音像制品,这样学生学到的就不只是课本上的一篇,而是十篇八篇。既拓宽了视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引发了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在生活中总会碰到各种痛苦、磨难和挫折,要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时,如果正确对待,把种种不如意看做生命必须经历的一部分,那么负面的东西就会转变为积极的因素。如我在教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一文时,给学生讲述了杰克·伦敦的生平,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命的可贵,还介绍作者其他的文章,如《野性的呼唤》等。还给学生推荐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生命的意义》,张晓风的《敬畏生命》等,让学生亲近这些永不屈服的灵魂,感受到生命的坚韧,引发对生命哲理的思考,激发对生命的热爱,明白对于生活中的磨难与挫折要坚强面对,要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形式“生活化”,让语文走进生活
传统语文教学只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重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生活的联系。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学生丧失了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亲身经历和感受、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受到了压制,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机。《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以人为本”,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全新理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学的形式要冲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刘良华说:“不要担心把语文课上成文艺课。”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完全可以朗诵,可以唱歌,可以跳舞,可以看电影,可以表演,可以做游戏……只要是与教学内容相关,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形式就可采用。教学戏剧单元时,可以让学生编成课本剧表演;教学《学问与智慧》时,谈到“读书是否有益”,可让学生模拟辩论现场进行辩论;教学《长征组歌》时,可教学生唱歌;教学《长征》时,可播放《长征》的电影等,这些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可以把知识巩固融入到活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真正走进生活,让学生生活变得充实。
三、作业设计生活化,让语文服务生活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的确,语文知识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电影电视、电话网络、食品包装、路上的各种广告牌标语等,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因此,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给学生创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学习平台,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培养素质。把部分语文作业加以改革,适当加以开放,让学生倾力向生活拓展,走出课堂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设计一些精彩有趣的课外作业,而非机械性地抄写,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使语文学习真正运用于生活实际,并且使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入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是我自己积累的一些简单易行且丰富多样的语文作业设计经验:
1.与人交流,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学习《皇帝的新装》、《七颗钻石》等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布置学生回家后用讲故事或表演等形式展示给家人和邻里。学习口语交际,根据教材不同的要求,布置一些口语会话的作业回去与家人交流,不仅能复习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增进家人、邻里间的和谐。
2.联系生活,锻炼实践操作能力。
学习“广告多棱镜”时,布置学生为自己喜欢的某种产品拟写一则有创意的广告词。如学习《活板》,我让学生利用生活中有的材料,参与“小小发明家”的比赛;学习《背影》《我的母亲》等文章,布置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件力所能及的事……这种生活化的作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语文教学真正为生活服务。
3.探究生活,树立延续学习的观念。
学习《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布置学生通过查资料、询问身边的人,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相关的传说,相关的习俗,相关的文化等,并形成课题,促使学生在探究生活中学习,揭开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将此作为一个中长期的作业。如学习《松鼠》,布置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探究它的生活习性并写研究报告等。这样的作业简单易行,关键在于坚持,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树立延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教师在教学中要理清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课堂中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用生活指导教学,将语文教育生活化,“使教育全面的贴近、融入生活,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进而踏进教育的更高境界”,进而让这种高境界的教育服务于生活,“造就出完美的人”。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胡晓风,等主编.陶行知教育文集,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