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1938年,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长篇小说《龙子》是赛珍珠的重要作品。在小说《龙子》中,赛珍珠不惜笔墨,赞颂了林郯一家所具有的团结互助精神、勤劳奋斗的精神及乐观主义精神。小说《龙子》中闪耀的人性光芒深深地感动了中外读者。
关键词: 《龙子》 人性的光芒 赛珍珠
1938年,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因《大地》三部曲等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经常以中国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评语中,学者盛赞赛珍珠对中国农民的生活进行了史诗般的描述。赛珍珠194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龙子》讲述了1937年到1941年中国农民林郯一家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小说中,赛珍珠不惜笔墨,赞颂林郯一家所具有的团结互助精神、勤劳奋斗精神及乐观主义精神。
一、团结互助的精神
日本侵略者发动的战争使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赛珍珠的长篇小说《龙子》讲述,随着战火的蔓延,越来越多的人逃离城市,涌向乡村。这些逃难的人像泛滥的河水似的,从城里涌向乡村,他们扶老携幼,拖儿带女,背着仅剩的行李走着。
林家人对逃难的人非常同情,为这些逃难的人敞开自己的大门,让这些逃难的人住进家中,为这些逃难的人做吃的。
当日本侵略者扫荡林家村的时候,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刺进插着门闩的门板的紧要关头,林郯引领着全家人打算从后门逃走。后门好多年没有人使用,就这么一直插着,门上布满了攀墙藤。别人很难注意到林家的这个后门。林郯大女婿吴廉的母亲非常胖,而后门非常窄,吴廉在门外拽,林郯在屋里推,吴廉的母亲还是无法通过这个窄门。最后,林郯让别人先从后门逃离。而自己和妻子主动留下照顾吴廉的母亲。
在赛珍珠的长篇小说《龙子》中,为了守住这片土地,全林家村的人团结在一起,共同反抗日本侵略者。
林家人团结在一起,采用各种方式反抗日本侵略者。日本侵略者将沦陷区的农民的土地及饲养的牲畜都登记入册,以便据为己有。为此,在登记造册结束后,林家村的人将自己饲养的猪、鸭和鸡杀死,晾干,然后用盐腌起来,内脏和爪子等不好腌的,就马上吃掉。当日本侵略者来林村取曾经登记入册的猪、鸭和鸡的时候,林村人就会告诉他们这些牲畜已经得病死了。
日本侵略者也禁止林村人捕捞池塘里的鱼,但林村人就在晚上,趁着天黑,用渔网去池塘中捕鱼。吃过鱼之后,林村人会小心地将每一根鱼刺和每一片鱼鳞都埋在地里,藏起来,这样日本侵略者就不会发现了。
在赛珍珠的长篇小说《龙子》中,林村人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采取这种特殊的方式给日本侵略者以重创。
在小说中,林村人生活在沦陷区,不可能对日本侵略者采取公开的战争。但是,林村的人还是团结在一起,进行地下战争。林村人会抓住一切机会,亲手杀死遇到的日本侵略者。全林村的人一起挖地下室,在里面竖起柱子和门框,然后把枪藏到里面。城里的日本侵略者会去乡村搜寻食物,于是一有机会,林村人就会趁其不备,从身上抽出刀枪,雨点般地向日本侵略者砍去,将日本侵略者杀死,一个不剩。
二、勤劳奋斗的精神
在赛珍珠的《龙子》中,林家人世代都依靠土地生活。由于父辈的辛勤劳作,林家耕种的土地肥沃而松软,这片富饶的土地养活了林家全家。
林郯一家非常勤劳。在农忙的时候,林家的男性会在地里辛勤地耕耘,他们黑黝黝的脊梁晒着太阳,他们的头上戴着宽大的斗笠,他们的手会飞快地向暖烘烘的泥水中插去,紧接着,一棵棵碧绿的稻苗便直立而起。
林家的女性也非常勤劳。比如,林郯的妻子林嫂就是一位非常勤劳的女性。在年轻的时候,林嫂既要照顾幼小的孩子,又要和林郯一起下地割麦子。有的时候,忙不过来,林嫂就会把孩子们放到盆里,然后继续在地里干活。上了年纪,林嫂依旧要负责家里的一日三餐,还有洗衣服及缝缝补补。
在战争期间,林家依旧不知疲倦地辛勤耕耘这片土地。日本侵略者到处抓捕年轻人去做苦力。即便这样,林家依旧守护在这片土地上。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林郯让自己的儿子晚上耕种,白天睡觉。
三、乐观主义精神
达尔文认为,乐观是希望的明灯,它指引着你从危险峡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着你的理想永不泯灭。在赛珍珠的长篇小说《龙子》中,林家人天生就具有乐观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精神帮助林家战胜了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
在小说《龙子》中,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他们向城市投掷炸弹,炸弹落下和爆炸的地方,周围的美好一切变成一片废墟。在小说中,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了地狱,鲜血横流,到处都是人的尸骨。
死亡离人们如此之近,但林家人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们依旧保持着乐观的精神。尽管日军的飞机每天都会轰炸城市,但是林家还是选择留在离城市不远的乡村。林家人像往常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像平常一样,他们精心地照料庄稼,认真储存粮食,为严冬做准备。
在沦陷区,日本侵略者新定的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使老百姓喘不过来气,比如土地税、鸦片税、种子税、收成税,连卖一点东西都得交税,因而林家养的猪、鸡、鸭、鱼及牛都不再属于林家自己。百姓们辛苦收割下来的稻子被廉价卖给了日本侵略者。百姓们不允许吃自家鱼塘养的鱼,哪怕是鱼儿从鱼塘跳到他们手上也不能吃,所以林家拥有的土地也不再属于自己。日本侵略者甚至决定在土地上种什么庄稼。总之,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了残暴的统治,但是生性乐观的林家人并没有就此放弃希望。林家人下定决心,将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这片土地。林郯经常鼓励儿子要守住这片土地,直到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那一天。林郯相信,活着就能守住所有的土地,而死了,就只能守住埋他的那么一点点地方。
学者孙宗广认为《龙子》描写了“南京大屠杀”前后林郯一家的心路历程、悲惨遭遇与抗争过程,可谓一部西方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苦难史与抗争史。小说《龙子》中闪耀的人性光芒深深地感动了中外读者。
参考文献:
[1]姜吉林.游走于性别与种族话语之间的人性光芒—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文化场景[J].济南: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10.
[2]李学.人性向善的光芒—简析欧亨利小说[J].西安:新西部,2010,6.
[3]林建强.闪耀在男性身上的人性光芒—漫谈《宠儿》中的美国非裔男性[J].太原:名作欣赏,2011,12.
[4]刘倩.从死亡的废墟中寻找人性的光芒—影片《钢琴家》的叙事模式分析[J].成都: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11.
[5]赛珍珠著.丁国华等译.龙子[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