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提高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深厚的专业知识;热忱的师者情怀;崇高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 高校教师 人格魅力 专业知识 师者情怀 道德情操
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个人的榜样,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一种非常有益的阳光。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通常是指教师在思想感情和个人性格方面所具有的非凡的品质和魅力。它是教师作为职业主体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感悟和不断完善所达到的一种至高境界,是基于其出类拔萃的人格构成而升华的,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鼓舞力、亲和力、向心力与号召力的总和。教师人格的影响具有导向、凝聚、使学生亲师等多种功能,教师的良好人格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如同一种黏合剂,能将每个学生都紧紧地凝聚在他的周围;富有魅力的教师能以独特的教育风格,使学生迷恋而爱听他的教诲。学生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
高校教师在教师群体中更有其特殊的定位。高校教育培养的不但是学识上的人才,更是有着良好品行的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增知识、立德行、塑人格的重要时期,其思想活跃,追求人格独立,民主意识强,批判精神强,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学识、处事能力,还是人格。高校教师应该是知识和社会良知的化身,不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济世情怀,用自己的良知感染学生,以自己的品行打动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滋润学生,使学生们感觉到道德的尊严和人格的高尚对一个社会人的重要意义和存在价值。高校的魅力在于教师的魅力。高素质教师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学识魅力是高校教师的执业之基,人格魅力是高校教师的事业之魂。高校教师作为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主体性高度弘扬的群体,对自身的职业应该有着明确的角色意识,明白社会对自身的素质有哪些期待,明确自己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等,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或社会实践进行自觉有效的反思,才能提升教育智慧,履行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
2007年教师节前夕,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大教师“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并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等四点希望。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每个教师内心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等问题。
一、深厚的专业知识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没有深厚的知识积淀,就是误人子弟,就辱没了站在讲台上的资格。尤其是高校教师,知识的“博、大、精、深”是高校教育的要求。“居高”才能“临下”,“深入”方可“浅出”,“厚积”乃会“薄发”。
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不允许自己的知识有缺陷。完整的知识结构必须是“U”形的,那就是: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广泛而深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师的职业具有双专业性,即“教什么”和“怎么教”。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勤于钻研,勇于站在学科专业知识前沿的人,能熟练掌握学科的知识体系,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一个好的教师的专业知识总是处于流动状态,常流常新。“怎样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和学习成败的心理原因,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扬长避短、长善救失的效果。
二、热忱的师者情怀
“师者”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对自己的教师身份,对教师的社会价值及意义作用,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只有强化“师者”意识,才能不断产生自我塑造的需要,继而产生自我塑造的内驱力,激发和维护教师人格塑造的行为。教师人格自我完善的需要越强烈,则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越高,积极性越强。在当今社会形势下,教师主体内部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比以往增多,要做到排除干扰和诱惑,就必须严格地进行自我要求、自我监督、自我磨炼,不断实践。教师只有具有一种教好学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责任感、义务感,才能全身心地扑在教育事业上。
“教育之没有爱犹如池塘之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夏丏尊)。教育事业是春风化雨、深及灵魂的事业。作为主导者的教师是精神航行的舵手。只有教师用大爱之心,负责之态,哺育之情,才能担此重任。现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是自我的一代,自私张扬,现实功利;缺乏团队精神;迷茫,反叛意识强。面对现实社会的物欲横流,灯红酒绿,部分人盲目跟风,容易迷失。而对于师训校规,也敢于说“不”。此时教师的身份要兼具父母的角色。关爱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他们远离流毒,转向更加积极健康的人生方向。要反复执著地坚持这样的情怀,即使学生不理解甚至反感,也要负责地担负起这份责任。
三、崇高的道德情操
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榜样,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一种非常有益的阳光。”尼采说:“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因此在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教师自己就必须成为值得推崇的模范。魅力崇尚高尚的操守,她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所以,教师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朗如日月,清如水静”,积善成德,度己达人。一位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师肯定是一位有抱负有追求的教师,往往呈现出人格形象完整,精神焕发,精力充沛,性格坚毅,乐观向上,作风严谨,给人以感染力和吸引力。在他教育与影响下的学生,必会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受教师的影响,形成坚强的意志与自制力,因而更加富有理性,善于思考,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
美国一位教育家花了40年时间,收集了9万份学生来信,概括出作为一个好教师的12种素质,包括:友善的态度,尊重课堂内的每个人,仁慈和宽容;耐性,兴趣广泛,良好的品性,良好仪表,公正、幽默感,对个人的关注、坦率,有方法。这集中反映出人格魅力在教师素质中所占的比例。
于丹教授认为:高校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伴随学生成长。高校学生正处于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教师的一切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身心。教师渊博的知识,广阔的知识面,让他们感觉到深不可测,进而好奇、钦佩,这对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教师的正直、善良、公平、公正、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不卑不亢都能纠正学生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愤世嫉俗、逆反的情绪,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
“一朝聆教诲,终身铭师德”。高校教师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培养者,能影响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每个高校教师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必当诚恐诚惶,殚精竭虑,务求高远。
参考文献:
[1]毕凤琴,王玥,张旭昀.浅谈素质教育视野下专业教师的素质与能力[J].教育探索,2010(1).
[2]陈彩芬,韦红钢,杨彩玉.现代教师人格魅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5(12).
[3]柳礼泉.高校教师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的生成要素[J].文史博览(理论),2008(06).
[4]肖红利.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及塑造[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7).
[5]张聪慧.高校教师人格魅力在学生人文素养建构中的作用.http://www.yscbook.com/yingyu/jsxxlw/201205/529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