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2-12-31 00:00:00杨子立
职业 2012年8期


  摘要:现今社会中,电子产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近年来,电子专业毕业生基本上能满足当地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问题出在供非所求,即学校培养的学生基本上都工作在操作岗位或流水线上,很少能够从事专业设计或制作的工作,这就使得社会对电子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现在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存在着理论和实习训练相互脱节的问题,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完善该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电子高技能人才 理论与技能一体化 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
  现今社会,电子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子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已经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对电子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采取何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电子行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施该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学生基础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
  职业教育学校中,初中毕业学生居多,高中毕业学生较少,并且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导致教学与学生管理的难度增大。
  2.专业定位不准确,缺乏指导性
  目前电子专业的定位非常模糊,缺乏就业的指导性,造成学生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而实际上电子专业内容十分丰富,专业性很强,涉及面非常广泛,从事的工作也很多,如果专业定位不准确,就会造成学生学习没有目的性,教师教学也就没有指导性。
  3.教学内容、模式陈旧
  (1)在课程结构上,还是按照基础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训课三段式的老传统授课方式设计。其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2)在教学模式上,理论课在先,实习训练课在后,理论课与实习训练课的教学是分开的,理论课分科教学,实习训练课分课题实习。
  (3)在教学管理形式上,采用的是老式的班级授课制。教学的评价与反馈通常是以学生个人的卷面分数为标准,这样的形式强化了考试成绩,不能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上,理论课教师与实习训练课教师分开进行教学的方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缚。
  4.轻理论,重实践
  职业教育学校的电子专业教学内容基本上与高等院校电子专业课程相同,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习训练。由于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业是比较落后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早已厌倦乏味。这样安排教学,往往会造成学生理论知识不掌握,动手能力无法提高的情况。
  5.教学实验、实习训练条件落后,校企合作不够
  学校一般都具备一些专业课的实验和实习训练条件,但基本上都是以理论教学的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学生动手训练机会不多,只能锻炼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很少具有本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融合教学与实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性课程,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习训练能力的提高。
  二、“理论与技能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根据多年从事实习训练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电子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从教学改革入手,除了更新教育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合作的能力。如果能对电子专业进行准确定位,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的教学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对学生的就业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并促进其就业。就业机会的增加反过来会促进电子专业教学的发展。同时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学校课堂教学之中,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融理论、技能实训、企业实习训练为一体的“理论与技能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
  1.“理论与技能一体化教学”策略
  (1)整合专业教学课程。在对专业理论课程进行整合中,应重视理论对实习训练的指导作用。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理论知识要达到“必需”“够用”的目的,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主,实习训练教学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实习训练教学课时所占比例,强化实习训练教学内容。
  例如,可以将《模拟电子电路》 《数字电子电路》整合为《电子技术基础》,并增加电子电路实验、电子电路制作与调试等实习课题;将《机械制图》《Protel》整合为《电气制图》,并增加CAXA、Protel上机练习;将《电子测量》《电子测量仪器》等整合为《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并增加万用表使用、元器件测量、示波器等仪器的使用等实习训练,如此等等。当然,整合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拼凑,在整合过程中应删除一些理论很强的部分,突出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部分,考核学生时应注重技能、综合素质的考核内容,同时还必须注重过程评价。
  (2)理论与实习训练教学并进。将理论课与实习训练课教学齐头并进、穿插进行,即理论教师和实习训练教师一同授课。理论教师在讲完理论知识或原理构造后,实习训练教师就带领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理论学习与实习训练在时间上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习训练的指导作用,把专业理论课教学和专业技能实习训练课真正融合在一起,可以集中时间,把专业课放到实验室、实训基地甚至到工厂去上。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每个同学都能及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将会大大增加,动手能力也将大大提高,做到理论教学和实习训练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确立以职业岗位所需求的专项能力为教学目标和导向,将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工作态度等目标融为一体。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轻理论、重实践的策略。以“理论够用、技能掌握、重在运用”为指导原则,精简理论知识,增加趣味实验和技能操作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理论知识为实习训练服务”。使理论知识简单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在实习操作中理解、掌握、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置实习操作课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双师型”的专业教师能够胜任理论和实习训练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即将专业课程的专业技术理论课和实习训练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教师进行示范性实验及示范性操作让学生观察。将抽象理论和实际事物及现象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清晰、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概念,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
  2.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拓宽教学途径
  (1)人才培养要适合社会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因此,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在总结传统和现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创新。校企合作是当今职业教育学校都在探索和发展的一条教学途径。它要求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对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和社会实习的训练,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学与做合二为一,产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使学校培养出的高技能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
  (2)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决定了学校的教师应该是“双师型”,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学校教师可以到企业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习训练或承担实际的生产、科研工作,以丰富学生的实习训练内容,增加实际生产经验,同时也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新工艺、新技术。另外,学校可以聘请既有丰富的实际生产经验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利用这种方式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更新教育观念和理念,以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需求。
  系统、科学、完整的基础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也要充分考虑如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毕竟学生的学习是为了走向社会参加生产实践,只有成为有理论、有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必需改革理论课教学和实习训练课教学脱节的教学模式,寓教理论于实践之中,理论教学和实习训练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电子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电子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需改变,应当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电子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与时俱进。
  当然,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实时调整课程设置,满足企业需求,要随着市场变化和岗位需求随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的调整。我们要不断探索,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作者单位: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