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012-12-31 00:00:00蔡妮娜
职业 2012年8期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开展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包括:就业观念指导、就业政策法规指导、就业心理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技巧指导等,这些工作内容都是围绕着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稳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来开展的。本文主要从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角度,论述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国家就业工作的重点,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高校设置了就业工作机构,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开展系统的工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发生新的变化,就业压力问题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些高校开始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将毕业生工作的重心由“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转变。一些高校成立了专门的职业指导工作机构,面向学生提供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辅导;另外一些高校虽未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但其原来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机构也开始承担起职业指导的工作职责,只不过没有在机构名称上明显地体现出来。在人员配置方面,各高校均配置了一定比例的专职人员来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机构与人员的配置,为高校开展职业指导提供了基本的资源条件,高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运用职业指导的理念与方法,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由于对职业指导的重要作用认识存在局限性,导致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得不到位,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职业指导的工作内容上,就业指导多,职业指导少
  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的工作内容上,把重心放在了就业指导上,积极为毕业生提供招聘信息、开展求职技巧辅导等,但忽视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如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职业素养提升训练等。一些高校就业工作机构的工作职能仍限于制定就业方案、办理毕业手续、就业派遣、发布招聘信息等,没有将工作职能的重心转移到职业指导上来。
  2.在职业指导的信息传递中,就业信息多,职业信息少
  高校在为大学生提供的职业信息中,以就业信息为主,包括就业政策、招聘信息、求职技巧等信息,而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自我认知、环境认知、行业发展前景、职业分析等方面的职业信息偏少。而大学生由于与社会的接触不多,更希望多了解一些与职业相关的信息,比如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相关职业的发展前景、职业的入职要求等。
  3.在职业指导的工作方式上,普及性职业指导多,个性化职业指导少
  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的工作方式,大部分是普及性、共性的指导,如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比较少。一些高校并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没有开展分类职业咨询或一对一职业咨询,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
  4.在职业指导的人员构成中,校内职业指导教师多,其他人员较少
  目前在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中,主要由校内就业指导教师参与职业指导的工作环节,而其他人员的参与比较少,尤其是社会人士的参与。而职业指导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整合社会资源,让更多有工作阅历的社会人士参与。另外,高校的职业指导未能有效调动其他人员如专业课教师、家长、学生代表等,来共同参与职业指导的过程。
  5.在职业指导的工作效果上,关注就业率多,关注就业质量少
  目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的最主要指标是就业率,在单一评估指标的情况下,使得一些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目标认知存在短视性,更看重就业率这一数值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就业质量的关注。在高校的就业工作中,片面追求就业率,“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成为职业指导的主导思想。这样的指导思想使得毕业生将第一份工作当成是从学校到社会的跳板,把第一份工作作为积累社会经验的场所,以至于就业稳定性下降。据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中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频繁的离职并不利于毕业生以后的发展。
  二、职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职业指导工作存在上述的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对职业指导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导致职业指导缺位,使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其原因分析如下:
  1.对职业指导的理解不够全面,将职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
  由于对职业指导的认知存在偏差,将职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混淆了两者的区别。就业指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就业阶段进行,重在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信息的提供和求职技巧的指导;而职业指导的核心是人与职业的关系及其发展,重在实现人职匹配的高质量就业。在目前高校的实际就业工作中,偏重于对毕业生的有关求职技巧、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等方面的就业指导,而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素养提升的全程化职业指导的重视不足,导致职业指导的作用难以发挥。高校把提供就业信息、宣读就业政策法规、求职技巧辅导、组织招聘会等就业指导工作作为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而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职业素养关注相对较少,这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受挫。
  2.对预防性职业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校职业指导是滴水石穿的工程,因此要开展预防性的职业指导,从大学生一进校门就应开展职业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及学校活动,针对就业观、成长观等主要问题开展指导,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和控制在毕业生实现就业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各种障碍因素,以避免无问题人群遭遇挫折。但在目前实际工作中,预防性职业指导的理念并没有得到重视。一些高校未开展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从新生入学抓起,而是到了毕业生就业的阶段才开始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毕业前可能面临的一些就业观念或就业心理的问题,没有进行提前的思想引导,未能发挥预防性的作用。
  3.对以人为本在职业指导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职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是职业指导人员素质要求的先决条件。以人为本,也就是要以服务对象为核心,尊重差异,了解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服务对象提供科学化、专业化和个性化职业指导。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由于对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以及人力物力资源投入有限等原因,高校更多地关注了大学生普遍的职业指导需求,而对个性化的职业指导需求关注较少。部分高校还未建立职业咨询室,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来为有需要的大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职业咨询与辅导。
  4.对全员化职业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由于对全员化职业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在职业指导中的全员参与需要在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参与,但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专业课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参与非常少。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仅由负责职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掌握职业指导的理念并运用到教学中,而其他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未接触过职业指导的理念,更提不上在教育教学环节中渗透职业指导。而在家长的参与方面,由于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少之又少,鲜有机会让家长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并予以配合。
  5.对职业指导更深层次的工作目标——帮助毕业生就业稳定和职业发展重视不足
  职业指导对劳动者一方的工作目标有三点: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就业稳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在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往往更注重实现就业这第一个目标,容易忽视第二和第三个更深层次的目标。一是由于目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评估机制,就业率成为评估就业工作效果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而包括毕业生的稳定性、就业满意度等就业质量的指标较少提及。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单一指标,过分强调“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可能会导致毕业生首份工作的错误匹配,频繁的工作转换则成了纠正错误匹配和重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过程。因此,要加强职业指导的科学性,促进毕业生“入对行”,才能加强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二是由于毕业生的就业稳定与职业发展的情况,需要对毕业生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才能体现出效果。目前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在毕业生实现就业后就结束了,对毕业生进行持续跟踪的工作较少开展。而对职业指导帮助就业稳定和职业稳定目标的实现,才更能体现出职业指导的重要作用。
  三、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其重要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与应有的重视,导致职业指导的缺位。因此,只有将职业指导的理念和方法始终贯穿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职业指导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介作用——促进大学生劳动力供需合理匹配,促使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职业指导作为架在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促进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人职匹配,促进了大学生劳动力供需合理匹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高校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和掌握社会需求信息,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及时将供需信息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根据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将合适的毕业生推荐给用人单位。职业指导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进行选择,通过指导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自身的人格特征及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帮助用人单位根据岗位需求选择合适的毕业生。职业指导的中介作用,促进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要求在最大程度上达成一致,实现人职匹配,促进大学生劳动力供需合理配置,促使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2.桥梁作用——促进职业信息的有效传递,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形成更紧密的联系
  由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体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采集及处理职业信息,并将职业信息发布给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可根据相关的职业信息来帮助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选择;用人单位可获得毕业生资源的相关信息并对招聘计划进行调整。因此,职业信息加强了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为毕业生与就业需求之间的信息沟通服务,有效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3.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观念指导是高校职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才观,帮助他们理性对待就业。就业观念的指导,一是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就业环境与形势,二是帮助学生了解多种就业途径和职业情况,三是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就业期望。高校一般通过职业指导课程、讲座、班会、网站宣传、个别咨询等方式来开展就业观念指导工作。就业观念指导工作,可以改变毕业生的偏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部队建功立业,积极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拓宽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的政策,扩大就业选择机会。通过职业指导,可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摒弃一些错误的观念,抓住机会实现就业。
  4.导航作用——帮助高校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在高校中开展职业指导,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让大学生通过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发展方向,并实施有效的行动与策略,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另外,职业指导很好地联结了职业中介与职业培训,毕业生通过职业指导明确职业目标,根据职业目标选择参加合适的职业培训,通过学院就业工作机构的职业介绍来实现就业。在这样的过程中,职业指导发挥了导航作用,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5.援助作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解决了毕业生中的失业问题
  在高校就业工作中,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帮扶是其中的一项工作内容。通过调查摸底确定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对他们开展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帮助解决问题,早日实现就业,解决了毕业生中的失业问题。
  综上所述,在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开展职业指导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是对毕业生的直接影响作用,包括帮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的引导作用、帮助提升综合素质的导航作用、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就业的援助作用;另一方面是对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直接作用,包括促进大学生劳动供需合理匹配的中介作用、促进职业信息有效传递的桥梁作用等。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只有正确认识职业指导的概念、功能、目标和作用,深刻理解并牢记职业指导的三个工作目标,尤其是帮助就业稳定和帮助实现职业生涯发展这两个更深层次的目标,围绕这几个工作目标理解职业指导的理念与方法,把职业指导工作做到位,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职业指导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服务,只有将职业指导的理念与方法始终贯穿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把促进就业作为职业指导的出发点和目标,才能更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作者单位: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