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中层

2012-12-31 00:00:00吴甘霖邓小兰
职业 2012年8期


  有大境界,才有大发展
  中层管理者是企业的中坚和脊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中层管理者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健康发展,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那么,中层管理者不断发展进步的最可贵的素质是什么?才华、勤勉固然必不可少,但我们通过对世界一流管理者成长的分析发现,他们虽然性格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具有大境界!
  杨元庆初到联想时,只不过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销售员。可是短短十几年,他就成为联想集团的董事长。为什么杨元庆能够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有记者曾就这个问题向联想的前任董事长柳传志提问:“联想内部有许多中高层管理者,为什么您决定让他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对此,柳传志的回答是:“我研究他已经很久了。之所以最终选择他当联想的接班人,是因为他有着不同常人的大境界。”柳传志对杨元庆的深刻印象,源于一个电话。一次柳传志给杨元庆打电话,说要派他去夏威夷参加惠普公司的全球代理商大会。当时出国风非常盛行,无论谁有了出国的机会都很高兴,杨元庆很早就想出国,本来柳传志以为他会愉快地接受这次派遣,可是杨元庆接到电话时却为难地回答:“我实在忙不过来,能不能换具体管业务的经理去?”口气自然,绝没有他多么高风亮节的感觉,这一回答让柳传志非常意外。
  杨元庆之所以后来有这么大的发展,我们感到他与一般中层至少有两点最大的不同:第一,企业利益在前,自我利益靠后。面对出国的机会,杨元庆首先想到眼下的工作不允许自己出国,想都没想就让给了别人,十分自然地流露,这就是境界。在任何一个领导者眼中,这样的中层,都是最值得委以重任的。第二,强调创造,不讲条件。杨元庆不管客观环境有多困难,都不跟领导提条件,而是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杨元庆曾担任计算机辅助设备部的经理,负责代理销售另一个公司的仪器。“分销”这个概念当时刚刚进入中国,绝大部分的商家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分销,什么叫代理。这是个很难的工作,客观环境没有成熟,怎么开展工作?杨元庆并没有向领导抱怨、诉苦,也没有要求更多的资金或人力支持。他带着屈指可数的几个人,来到中关村十字路口,每看见一家卖电脑的商店,他们就进去递上联想的名片,告诉人家自己的东西有多好,并耐心地解释什么叫“代理”。就这样,经过杨元庆和几个兄弟的不懈努力,当年这个部门的销售业绩就增加了一倍。两年后,它的销售额从3000万元增加到了3亿元。而杨元庆也因此被调到了更高的职位上,负责更重要的工作。
  在很多中层管理者中,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由于优秀,被领导提拔到中层的位置上,但是,在此后的很长时间内都停滞不前,没有发展。很多中层管理者都曾经或正在经历这样的发展瓶颈。不能脱颖而出的原因,就在于这些中层还停留在自己过去的优秀中,没有超越。而杨元庆则是一个自我超越能力非常强的人。杨元庆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有大境界才有大发展!
  对企业忠诚,是可贵品质
  任何一位中层管理者都应该明白,自己和组织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如果对组织做出不忠诚或有损组织利益的事情,相当于往自己喝水的井里丢垃圾,结果损失最大的只能是自己。当然,只有忠诚是不够的,因为在任何一个领导人的心中,忠诚和能力都是并驾齐驱的,一样都不能少。
  斯特是美国一家电子公司非常出名的工程师。这家电子公司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时刻面临着来自规模较大的比利孚电子公司的压力,处境很艰难。有一天,比利孚电子公司的技术部经理邀斯特共进晚餐。在饭桌上,这位部门经理对斯特说:“只要你把你们公司最新产品的数据资料给我,我就给你很好的回报,怎么样?”一向温和的斯特一下被激怒了:“不要再说了!虽然我的公司效益不好,处境艰难,但我绝不会出卖我的良心做这种见不得人的事。我不会答应你的任何要求。”“好,好,好。”这位经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颇为欣赏地拍拍斯特的肩膀。不久,斯特所在的公司因经营不善破产了。斯特失业了,一时又很难找到工作,只好在家里等待机会。没过几天,他突然接到比利孚电子公司总裁的电话,说想见他一面。斯特不知“老对手”找他有什么事。他带着疑惑来到比利孚公司,出乎意料的是,比利孚公司总裁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且拿出一张非常正规的大红聘书,请斯特做技术部经理。斯特惊呆了,喃喃地问:“你为什么这样相信我?”总裁哈哈一笑,说:“原来的部门经理退休了,他向我说起了那件事并特别推荐你。小伙子,你的技术水平是出了名的,你的正直更让我佩服,你是值得我信任的人!”斯特这才明白过来。后来,他凭着自己的技术、管理水平和良好的诚信,成为比利孚公司最好的职业经理人。也许像斯特这样有技术的人很多,但像斯特这样既有优良技术又忠诚守密,并非人人都能做得到。也正因为这样,斯特才能在职业陷入困境时,迎来难得的机遇,并凭借着优良的技术和诚信,登上了一流职业经理人的宝座。
  先当好被管理者
  中层既是管理者,同时也是被管理者;中层不仅要带好自己的小团队,同时还要融入整个组织的大团队。双重的角色,决定了中层要想当好管理者,首先必须当好被管理者。
  一位美国哈佛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首先选择去应聘服务生,但几年后他却成为一家资产超过几百亿美元的某外国企业的CEO。“你有那么高的学历,为什么当年还会选择去当服务生呢?”他微笑着回答说:“我不想省略走向成功的每一个步骤,只有学会当好一个被管理者,才能当好一个管理者”。这个理念来自西点军校,在西点军校,每个学员首先要学会的是如何服从。学员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学会把自己的个性全部抹除:所有人的名字都统一换成编号,头发剪成同一发型,衣服全部换成校服。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去掉自我,更好地融入团队。其次,每个人都必须学会承担责任和服从。不管上级问什么问题,都只能从三个答案中选择:“是”“不是”和“没有任何借口”。任何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在战场上都可能导致一场灾难。做中层管理者其实同样如此。如果每个人都只强调自己的个性,各往各的方向走,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与战斗力。才能再高的管理者,也要学会做团队里的一分子。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管理者融入团队之中去。
  微软公司的副总裁鲍伯,辞掉了手下一位名叫艾立克的总经理。艾立克虽然才华过人,但却不服从管理。尽管鲍伯十分爱才,希望艾立克留在公司,但他不能容忍艾立克的这些毛病,因为这些毛病会带坏自己辛辛苦苦打造出来的团队。当时,很多技术专家都来为艾立克求情,但是鲍伯很坚定地告诉他们:“艾立克很有才华,但是他的缺点同样严重,我永远不会让他在我的部门做经理。”比尔·盖茨听说这件事后,出于爱才之心,主动要求将艾立克留下,做自己的技术助理。这件事给艾立克带来了极大的触动,也让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几年后,凭着自己的努力,艾立克逐步晋升为微软公司的副总裁,成为鲍伯的上司。艾立克并没有对鲍伯怀恨在心,反而非常感激他。因为正是鲍伯把他从恶习中唤醒,让他有了今天的成就。艾立克刚开始因为无法当好一个被管理者而降职,后来却因为当好了一个被管理者而晋升。从他的一降一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好一个被管理者是多么重要。对任何组织来说,成员的能力和个性是不能完全画等号的,个性更需要服务于整个组织。每一位中层管理者,都身兼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如果自己一味地强调个性,不服从管理,那么又如何让自己带领的团队齐心协力、听从指挥呢?不听从指挥的团队,对任何企业和单位来说,都是最糟糕的团队,也毫无疑问是最没有发展前途的团队。
  承担,是发展的加速器
  在领导者眼中,中层管理者的承担力尤为重要,它代表了一位中层管理者的能力水平,也显示了自身的潜力。毛遂自荐是最常见的一种承担方式。在组织需要的时候,主动请缨,不仅为组织贡献了力量,更在上级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杜光林,就曾经是一名这样的中层。在成为总经理之前,杜光林一直在从事研发工作。直到2002年,他将目光盯向了海梅事业部。当时,海梅事业部的发展正处于低谷,大家都唯恐避之不及,谁也不愿意到这个部门来工作,杜光林却主动要求去海梅事业部工作。大家不理解,这样一个谁也不愿意接手的烂摊子,他竟然主动请缨,有些人甚至还开玩笑说:“杜光林,你可不要站着进去,躺着出来!”但是,杜光林却有自己的主意:只要用心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成为事业部部长后,杜光林立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部门的士气开始高涨。有效的内部管理很好地配合了外部市场的开发。而且杜光林在选择产品的时候,每次都要下很大的工夫琢磨:有差异的产品才有市场,所以绝不能跟风模仿,而是要有自己的特点。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事业部研制生产出了“高速甩干,一晾可穿”的滚筒洗衣机,为提高海尔洗衣机的市场占有率立下了奇功。在杜光林的努力下,海梅事业部从一个问题部门,成为海尔数一数二的优秀部门。杜光林也因此受到领导重视,被任命为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在领导者心中,也是一个难题。此时,你若能承担,无疑帮助上级医好了一块心病。承担得越多,领导对你的信任也就越大。
  在诺曼底战役的时候,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直接任命了一个军官到第三集团军当师长。时任第三集团军司令的巴顿听说这个消息后,立即表示反对。巴顿认为这个人很无能,不愿意让他在自己手下工作,但艾森豪威尔仍一意孤行。此后不久,巴顿最担忧的事发生了。这位军官果然把事情搞得一团糟,打了败仗。这时,艾森豪威尔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命令那个军官辞职。巴顿却表示“绝不让他辞职”,这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巴顿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虽然他表现不佳,但现在他是我的部下,我就要承担他的一切,无论好坏。我会尽全力使他成为合格的将军!”此话一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而那位军官,更是对巴顿非常感激,从此调整做法,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将军。
  战略战术,缺一不可
  中层管理者如同战场的将军一样,中层管理者不仅要有战术水平,更要有战略思维。
  再以杨元庆为例。联想刚刚成立微机事业部时,当时的市场情况非常不好,国产微机大都溃不成军,杨元庆临危受命,成为联想微机事业部的负责人。在巨大的压力下,杨元庆表现出了一个指挥家应有的从容镇定。
  杨元庆对整个家用电脑市场进行了分析,他清楚地看到,电脑市场在向家庭渗透,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把电脑搬回家。但当时中国百姓的收入不高,而一些高档电脑却价格昂贵。于是杨元庆迅速做出新的战略定位:将“联想电脑”定位为“经济型电脑”,立志做物美价廉的电脑,以适应中国百姓的购买能力。降低电脑成本,以达到廉价的目的,为了这个目的,杨元庆不惜改变元件的供应链。他对供应人员说:“如果你给我的货不能又快又好又便宜,我就找别人。”后来他果然把价格昂贵的供应元件退回去不少。杨元庆和技术人员连续奋战了40天,想方设法地降低成本。他叫技术主将刘军一再地减成本,助手说所有的油水都挤得差不多了。杨元庆回答:“不,还有!还有机箱,还有包装箱,还有包装箱里那些泡沫塑料!”就这样,新机箱很快就出来了,造价只有进口机箱的1/8。就这样,在新电脑上市的30天后,公司的财务报表上两年来第一次显出乐观的数字:微机事业部已销售联想微机5500套。柳传志也在这一天接到报告:1994财年第一季度微机销售指标,提前15天完成了。就这样,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联想成为最后的赢家。杨元庆则凭着出色的战术水平和战略思维一举成为联想的功臣,为其后来掌印联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层管理者能否拥有高超的战术水平和战略思维,决定了一个团队是走向成功还是走向平庸。那么作为一位中层管理者,如何制定战术和战略呢?根据问题制定战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将问题逐个解决,逐个击破。
  关心所有人,关注几个人
  在我为中层管理者做培训时,发现很多人普遍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自己的团队,总是无法协调好每一位下属的工作。中层管理者不但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关照每位下属,往往感到力不从心,顾得了这个人,就顾不了那个人,总有照顾不周的地方。对此,我就不禁想起我过去的一个上级的做法。
  我刚刚毕业不久,在《湖南日报》做记者。我所在的经济部,有一个叫刘荣森的主任,是我的上级。和我同在经济部的还有几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年轻,都个性十足。那时的我,桀骜不驯,只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非得坚持,而且由于年轻气盛,对什么事情都爱挑刺。另外几个同事,虽然都很有才华,可也各有各的毛病,各有各的脾气。我们这几个人,是报社领导公认的最不好管理的一批。可就是这样几个让人头痛的记者,偏偏在刘主任的管理下,却一个个变得非常出色,并且在工作中获得了很多重要奖项。刘主任有一个很特别的习惯,就是每次出差都只带一个下属,而且每次带的人都不一样。有一次,刘主任带我出差,一路上他不停地夸我,其中有一句话我至今都记得非常清楚:“如果写表扬稿,谁写都可以,但如果要写批评稿,就非你莫属。”这句话不仅大大满足了我的自尊心,而且也让我树立起了巨大的自信,对工作也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激情。其实他不仅仅对我,对所有其他的员工也是一样。就这样,经济部在他的带领下,变得有声有色,多个国家级的奖项都在我们部门产生。后来,我担任了香港某公司中国区总裁,正好回到湖南,我便去拜访刘主任,并向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都是那么难管的人,为什么到了您的手下却变得服服帖帖呢?您的绝招是什么?”刘主任听了呵呵一笑,对我说了一句话:“关心所有人,关注几个人。”我细细玩味这十个字,觉得虽然朴实,但的确把握了管理的精髓。关心所有人,顾名思义,就是关心团队中的每个成员。而关注几个人,也就是特别关注几种人。那么,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哪几种人呢?第一种:最优秀的员工;第二种:最落后的员工;第三种:想成长但处于瓶颈的员工。这三种人,是一个团队中最需要给予关注的。刘主任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直到今天,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自己做了老总,也是如此对待我的下属,而且还教会我的中层管理者这样对待他们的下属。是的,作为一名中层管理者,你必须关心团队的所有成员,但是一定要关注几个人。
  (摘编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做最好的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