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快”时代。“快”无处不在,国家需要加快发展,在公众生活中,电脑、手机信息有“快讯”“快信”,传输有“快递”“快运”,印文件、照片有“加急”“特急”,出行有“高速”“特快”“高铁”,写作有“快枪手”,餐饮有“快餐”,连购物都时兴“秒杀”。
面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人们在疲惫中感叹:我们千万不能慢,一定要快起来啊,否则我们不但不能成功,还要被时代所抛弃哟!可是如下两个故事却让我有了新的看法和感受。
瑞典的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诗人。在人们想象中他一定是一生都在不停写作,一定是个著作等身的大文豪,然后现实却并非如此。
托马斯的生活仿佛与我们的“快”时代格格不入,即使诗歌是他一生的最爱,他仍然慢吞吞地写,写好后还要反复地斟酌,多次吟诵,数次修改,直到朗朗上口,言简意繁,充满意韵,才投稿发表。
他一生虽然都在不停地写诗,但漫漫人生,酷爱诗歌的托马斯,仅仅发表了163首诗,一生平均下来,每年写诗不超过三首,但是每首诗都很简略,让人回味无穷。他秉承着一个基本原则,文学最本质的精神是创新,那么他的每一首诗都应该体现一种独特的风格,事实上这种不重复的风格在他的诗歌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而今,托马斯的诗集已被翻译成近60种语言,为世界各地读者所喜爱。在物质世界日益丰富,文学尤其是诗歌却日渐边缘化的当下,他的诗歌成了一道独特风景,成为诗歌爱好者甚或不爱好者的一道别致的精神盛宴。
2011年10月6日,特朗斯特罗姆因为诗歌“通过其凝炼、通透的意象,为我们带出了通往现实的崭新路径”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获得诺奖,让那些著作产量浩大的作家大跌眼镜,有些记者也显得不解,而特朗斯特罗姆给出了答案:“快餐时代,我喜欢慢一点。也许慢一点,才能够深入思索,沉淀精华。也许放弃了量,才有可能提高质!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文学乃至其他事情都是如此!”
无独有偶,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王元化也是一位因“慢”得福、因“慢”成功的伟人。王元化在学术界与钱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