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基的烦恼

2012-12-29 00:00:00张瑞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45期

“李教授,你要火了”

2012年年末,中国又多了—位教授“声名鹊起”。人们在网上留言,纷纷称呼他为“叫兽”。

事情缘起于近来沸沸扬扬的白酒塑化剂超标事件。先是11月19日,酒鬼酒被曝塑化剂DBP超标260%,两日内酒鬼酒市值蒸发二十多亿;再是12月7日,网名“水晶皇”的个人送检者在香港送检的茅台57°飞天酒,被查出塑化剂DEHP超标,茅台股价应声而跌。

塑化剂,又名增塑剂,是一种增加材料的柔软性或是材料液化的添加剂。塑化剂种类多达百余种,使用得最普遍的是一群称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化合物。无论是酒鬼酒的DBP,还是茅台酒检测出的DEHP,都属于这一类的塑化剂,DBP学名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EHP则有着更拗口的名字一邻苯二甲酸二(α-乙基已脂)。

据说,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作为—种环境荷尔蒙,具有生殖毒性和致癌性,可造成内分泌失调,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并促使女性性早熟,其中,塑化剂DEHP还可能进一步诱发肝癌。

有了酒鬼酒的前车之鉴,为了挽回严重受挫的声誉,贵州茅台集团决定召开媒体见面会平息风波。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可基正是受邀的专家之一。

按李可基的说法,12月11日深夜,李可基从郑州抵达贵阳,他是经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介绍,应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的邀请,参加在贵阳市贵州饭店召开的一个有关塑化剂的研讨会。在办理酒店入住手续时候,李可基看见还有媒体的名牌,才知道第二天有媒体参与。

“我事先都不知道有媒体要参加。”李可基说。

次日一早,茅台集团的媒体见面会准时开始。在这场后来饱受诟病的见面会上,李可基是倒数第二个发言的专家学者,他觉得之前几个专家都说得太专业,记者和公众不一定听得懂,自己应该从科普的角度说得更通俗些。

“当时说得有些即兴,”李可基有些后悔,“早知道应该说得更详细些。”

他的这些即兴发言后来被媒体概括为;塑化剂标准不科学,三聚氰胺基本无毒,成人喝下去不会损害身体。顿时,舆论大哗。会后,一位资深媒体人就告诉李可基,“李教授,你要火了。”

塑化剂的毒性研究

塑化剂进入大陆民众视野来自于去年的台湾塑化剂风波。

2011年3月,台湾质检员在一款益生菌食品中意外检测到塑化剂DEHP。塑化剂并非食品添加剂,它是怎么混入食品之中的?通过追查发现,这是不法商贩人为添加的结果。为了降低成本,商贩用塑化剂DEHP取代昂贵的棕榈油,制造一种名为起云剂的食品添加剂。该项做法在台湾已有超过30年的历史。

随后,在台湾质监部门的紧急排查中,共发现938种商品可能受塑化剂污染,食品涵盖运动饮料、果汁饮料、糖果、酒水等。由于DEHP潜在的生殖毒性和致癌性,台湾民众一时“闻塑色变”。

这种紧张气氛也感染到大陆。据报道,中国白酒行业排查酒类产品中的塑化剂含量就是在此之后,因此而起。这次,在茅台酒中检测出的超标塑化剂,正是塑化剂DEHP。不过,由于检测出的超标量与台湾食品中人为添加量相比,仍然有成百上千倍的差距,因而,基本可以排除大陆白酒塑化剂超标是人为添加的可能。

在台湾塑化剂引起民众恐慌之时,台湾行政院卫生署委托台北荣民医院临床毒药咨询中心,综合已有DEHP研究资料编撰了《塑化剂DEHP参考资料(医疗卫生人员版)》(以下简称《资料》),对于塑化剂DEHP的毒性做了详细描述。

塑化剂DEHP在大鼠(一种实验用老鼠,体格较普通老鼠为大)身上的不良反应包括,肝肿大、肝细胞增生、肝肿瘤等肝毒性;新生鼠肛门到生殖器的距离缩短、精虫数减少、尿道下裂、隐睾症等;并且,实验证明,DEHP还是大鼠的致癌物。

这也和复旦大学公其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的研究相符,通过让小鼠摄入DEHP,厉曙光观察到,与正常小鼠相比,长期摄入DEHP的老鼠肝脏、肾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肿大,而雄鼠的睾丸则缩小,并造成雄鼠的精子发育畸形。

DEHP在老鼠身上的不良反应提示其对人体的潜在危害性,可能造成睾丸发育不良症候群和生殖内分泌异常,危害生殖和发育,造成精子数减少及不孕症。

厉曙光的研究显示了这种危害人体的可能。在对87名男性不育症患者的血清和精液进行检测后发现,其中含有的塑化剂DBP和DEH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精液中DBP、DEHP含量水平与精子密度、活率以及活力呈显著负相关。

“但这种相关,不是科学上的因果关系。”李可基说,因此他才在见面会上举了巧克力的例子,“有统计数据,多吃巧克力可以得诺贝尔奖,但这种相关是真的吗?”李可基认为由于无法直接在人体上实验,当前观察到的这种相关性到底是真相关还是伪相关,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厉曙光对此也持同样谨慎的态度,在他2011年10月发表的论文《酞酸酯类增塑剂16年研究回顾》中,列举了塑化剂对人体可能造成的损害后,他写道,由于“目前人群研究的文献尚有限,且毒物在啮齿类动物(老鼠)和人体内的代谢和毒物动力学都显著不同,将现有动物资料外推到人尚显证据不足”。

《资料》中提到了这种人与动物不同的毒物动力学机制。文中表示,DEHP对老鼠的毒性主要是通过一种名为“PPAα”(α型过氧化体增殖剂活化接受器)的特殊机制产生作用,而该种机制在人体内不存在,因而一般认为,老鼠对DEHP的敏感性远高于人类。

现有标准是粗线条的

“我们不可能拿人体做实验,所以老鼠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在提出当前塑化剂的研究结果主要来源于老鼠后,李可基这么补充道——16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为自己的信息不能完整地传达给公众由此产生了误导表示道歉。

“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沟通渠道不畅通,我没有渠道、也没有办法把完整的信息传递给公众,导致公众产生误解,就此可以向公众道歉。”李可基表示,“但是我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原来,台湾《资料》中的实验显示,对于望化剂DEHP,老鼠的无危害效应剂量为5mg/kg/day,也就是说,按此标准,每天依老鼠体重给其喂食相应的DEHP,老鼠终身都不会有不良影响。

人类的每日可摄入DEHP量正是从这个结果推算而来。“从老鼠推算到人体,要做一些风险控制,”李可基说,一般给人更多的保护,“老鼠每天5毫克没问题,对于人,那我再除以100倍。”

塑化剂DEHP,人类每日可摄入量为0.005mq/kg,这正是2005年欧洲食品安全局建议的人类口服DEHP可容许摄入量。以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年男子计算,日摄入DEHP的安全值是3毫克。“老鼠可以吃5毫克,人这么大个,只吃3毫克,”李可基说,即使摄入偶尔超过了,依然可以认定为无害。

2012年12月7日,在香港送检的茅台酒检测出的塑化剂DEHP含量为3.3mg/kg,这也就是为何有专家会表示,即使按这个含量,一个人每天喝1斤茅台,吸收的DEHP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在《新民晚报》安排的微访谈中,厉曙光也说,与一斤白酒本身的危害相比,“塑化剂那是小巫见大巫了。”

但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有道理。理由之一是,由于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塑化剂早已遍布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2003年我国各类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生产量和进口量高达97万吨,其中毒性较大的DEHP和DBP占93%。

由于塑化剂的可迁移特性,在空气、水,土壤,食物中都有塑化剂的残留,而通过食物摄入的塑化剂占了人体摄入总量的90%。台湾《资料》显示,DEHP含量较高者为高油脂食品,包括牛奶、奶酪、谷类、肉类、鱼类和其他海产食物。厉曙光的研究还证实,塑料袋等塑料制品包装,可以使得望化剂直接通过与食物接触进入食品中。

这次白酒中的塑化剂,就被认为最可能来自于酿造、存储、运输等过程中与塑料制品的接触,产生的塑化剂迁移。因而,问题的关键是,人类每天通过各种途径,总共摄入了多少塑化剂?

在《资料》中,研究人员估计台湾人每日自食物中摄入DEHP的量为1.029mg。而在大陆,目前还没有这样一个估计值。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厉曙光就表示,总量摄入不明,是目前遇到的最大难题,“如果人们既喝酒,又吃方便面怎么办?”只有搞清楚通过多种渠道摄入的塑化剂累加量,才可能判断其对人体是否造成伤害。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则促成了李可基对卫生部551号函的质疑。

2011年6月22日,卫生部发布551号监督函,严禁在食品、食品添加剂中人为添加塑化剂。规定塑化剂DEHP、DINP和DBP在食物中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1.5mg/kg、9.0mg/kg和0.3mg/kg。

在李可基看来,这个监督函,是台湾的塑化剂事件发生之后,卫生部用来应急的规定。

李可基没有参与制定这个标准,对于DEHP 1.5mg/kg的来源,他说了自己的猜测,“人体每日容许摄入DEMP量为3mg,那现在假定,一个人一天摄入的食物总量为2kg,这么一除,不就得到了15mg/kg。”

“这种划分是粗线条的,”李可基坚持自己的这个质疑,认为由于各种食物的摄入量不同,从每种食物中摄入的塑化剂剂量也就有区别,他还举了食物中铅含量标准作例子,比如,茶叶当中允许的铅含量就比对小麦、大米的标准高得多。

可是要为白酒建立单独的塑化剂标准,也不是件易事。关键就在不知道人们每日摄入的塑化剂剂量。“按当前这个标准,查的话好像很容易就要超标。”李可基觉得,既然这样,是不是可以考虑标准本身是否合理。

企业·科学·公众

关于塑化剂的媒体见面会,话题却转到了三聚氰胺,怎么都有点跑题。

“当时是有一个记者问我,说塑化剂比三聚氰胺毒。”为了说明二者的毒性不能这么简单比较,李可基才提起三聚氰胺。“我真没想到反应这么大,这是业内的常识。”

李可基口中的常识,是三聚氰胺是一种基本无毒或微毒的物质。

他这么说有着科学依据,试验数据证明,三聚氰胺对于老鼠的“半数致死量”大于5000mg/kg,“半数致死量”的定义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口服或注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如老鼠)半数死亡所需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在毒理学中,通过这个数值认定某物的毒性高低。据国家药物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当半数致死量大于5000mg/kg时,可以认定该物质为基本无毒或微毒。

“就急性毒性来讲,三聚氰胺和食盐是一个毒陡等级,”李可基觉得,这是表明三聚氰胺无毒的一个最好的例子。

但无毒并不代表无害,添加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之所以造成那么多“结石宝宝”,是由于婴儿的排毒代谢能力比起成人远为不及,所以才产生了肾内结石。这也是为何三聚氰胺即使无毒,依然从不被认为属于食品添加剂。

李可基并不认为自己这么表述就是赞同往食物中添加三聚氰胺,这是两回事,“关键是那个记者问的是毒性。”李可基着重突出了这点,大概在他眼里,这是一个专业性的名词。

最开始,对于公众,李可基觉得不需要道歉,后来,他改变了主意:“我说的话没完整地到这公众那里,造成了这么大误解,从这一点上,我也可以道歉,我的愿望没有达到,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对于这种屈服,李可基将之归于自己的,生格,“我这个人不那么强势。”

至于有没有拿企业的好处,李可基的说法是,未收取茅台报酬,是受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邀请,差旅费由行业协会负责。同时,他也承认,“他们请我去,肯定是知道我的观点和他们不冲突。”

当然,李也在反省,以后这样的场合,自己还参不参加,“网上有质疑说这种企业组织的我就不该去,那这种事,对这种误解的科学判断,该什么人去,找个业余的,找个外行?”李可基说,自己真的认为对于塑化剂,当前存在很多误解。

在已经过去的这场媒体见面会上,李可基希望自己扮演的,是一个有着客观、公正立场的科学家,发表带着科学印记的观点,但事与愿违,他却喧宾夺主,取代茅台董事长、酒业协会官员,成为茅台乃至中国酒业的代言人,声名狼藉。这不能不说有些滑稽与尴尬。

“首先,政府的公信力在降低,专业人员的公信力也在降低,作为第三方,站在科学理性的角度给出判断,本来应该有一定的公信力,但现在这个公信力也降低了。”李可基觉得,自己无法左右这一切,同时,他也可能真的去错了地方。因为,当他出现在茅台酒的媒体见面会现场时,他说的话,无论正确与否,人们都不再相信。

“这些争议都可以讨论。比如我说三聚氰胺无毒,我们可以再继续说我为什么说它是无毒的。”李可基说这次的风波让他很意外,他甚至考虑让自己的研究生写一个关于科学和媒介的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