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 娱乐在前,商业在后

2012-12-29 00:00:00孙荣凯
南都周刊 2012年49期

不同的起点,同样的终点

离开了大学生活,跑步骑车越来越少,Medusa渐渐过上了三饱两倒的生活。看着日益丰腴的肚子,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做点什么。在好友Connie的鼓动下,Medusa打开手机上的Nike+iPod,从此成为它全球千万粉丝中的一员。

每次锻炼结束,Nike+iPod的跑步跟踪功能都可以自动计算出Medusa跑步的距离、时间、步长和燃烧的热量。如果觉得看数据麻烦,还可以把手机连到电脑上,直接看由数据绘制成的彩色柱状图。这个软件还能保存Medusa跑步的历史数据,这让他不用担心装逼时没有证据。

Medusa最欣赏Nike+iPod的地方是这款小玩意明白“独乐不如众乐”的道理:当他将数据上传到网络后,友邻和朋友就可以伺机围观,其中自然不乏有人故意较劲,比如Connie就咄咄逼人放出狠话,要灭他于Nike的里程表上。被人鄙视可不是好滋味,所以这款软件也逼着他不能犯懒。

Medusa说自己估计这辈子也跑不成“阿甘”,但这又怎样呢?虽然好友Connie的里程数还是遥遥领先,但看着自己的里程数也在不断增加,哪怕每次只有一点,他仍旧很兴奋。

像往常一样,健身房里的叶飚此时正拿着手机站在跑步机上,调整着Nike+iPod软件中的各项参数。在设定完毕后,屏幕倒数“3、2、1”,他也随手按下跑步机上的“Quick Start”按钮,履带转动,跑步开始。“我喜欢在室内跑,这样能集中精神想事情。户外容易分神。”叶飚起初跑步的动机很简单,就是为了减重,而现在这种锻炼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小软件哪天不工作了,我还得用几天来调整自己去适应”。

这个周二,穿着羽绒服、背着书包,小苗像往常一样在集合处来回走着。北京三里屯的Running Club每周二晚7点都会有跑步的活动,有的跑友6点就过来了,但现在大风和降温的天气让广场冷清不少。不过小苗还是觉得这样的跑步很有意义:“跑步就是一个小群体的事,大家一起玩会热闹一些,还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三个人都在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跑步:室内室外,温暖寒冷,独自和群体。他们在不同的起点出发,又会在同一个终点见面——打开那款软件,上传各自的跑步数据和想法。他们要做的,只是点击屏幕上那个红色的小图标。

娱乐在前,耐克的算盘

某种意义上,这款有千万粉丝的软件之所以经得起把玩,是因为它的创造者就以酷玩意儿为职业的,一个是苹果的乔帮主,另一个是前耐克鞋品设计师,现任CEO马克·帕克。

这场门当户对的联姻早在2001年iPod问世后,就已经酝酿:耐克员工注意到很多人跑步时,都戴上了苹果独有的白色耳机——一边跑步,一边在听着iPod里的音乐。帕克琢磨,为什么不让人们有这种联想:如果你拥有iPod,跑步时就应穿上Nike的鞋;而穿着Nike跑步,也要带上iPod才美妙。电话另一端,好友乔布斯自然不会对白白送到iPod平台上来的用户百般推辞。2006年,苹果和Nike正式推出了Nike+系列产品,Nike+iPod仅是其中一员。

一款软件可以将更多的跑步爱好者拉入苹果的产品阵营,乔帮主自然高兴,耐克又是如何落实自己的“联想”呢?在“以产品为中心”策略中,Nike+似乎是个完美的玩具:既可以记录数据,也有社交分享的功能,而且还跟Google地图相连,记下你的跑步路线。如果把Nike+看作起点,帕克发现的则是一片新蓝海。

简单说,Nike+不但为耐克提供了一个与跑友深度交流的可能,而且还可以收集大量且真实的数据信息和个人化的用户体验——它们能为以后耐克相关产品的研发提供了最有效的建议。比如2009年,通过Nike+,耐克就获知全世界跑步者的平均运动时间是35分钟;黑眼豆豆的《Pump It》能刺激听歌者多跑一段;跑步时平均只要听5次音乐就能迷上Nike+。

耐克收获的还不仅是这些。通过Nike+,耐克也将相关产品介绍、销售给他们。为了配合Nike+的使用,耐克开发了诸多辅助产品,比如放到鞋子里的感应器可以配合软件更精准地测量用户的跑步距离,运动臂带可以把iPhone或iPod固定住……这些与Nike+软件配合使用的产品,显然也为耐克带来了直接的收益。

以美国市场为例,Nike+推出一年后,截至2007年年底,耐克就卖出了超过130万件的Nike+iPod运动套件(每件29美元),50多万件的Nike+运动臂带(每件95美元)。数据上的收获更是丰厚:这一年,共有170多个国家的60多万名跑步者通过Nike+系统,上传了4000万英里的跑步里程,相当于绕赤道跑了1600圈。千奇百怪的用户体验和奇思妙想更是数以亿计。

Nike+不仅能帮耐克赚钱,还能在其他方面省钱,广告就是其一。公开数据显示,1997年时耐克在传统媒体上的广告预算占其广告总额的60%,2007年时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了33%。所以耐克的高管才会说,“人们现在每周三次使用Nike+,我们无须再用广告接近他们了”。

通过开发Nike+平台,耐克还提高了自身社会化媒体的能力。北京三里屯Nike Running Club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起初过来参加跑步的爱好者都是通过Nike+软件获悉的,当这些跑步者尝到甜头后,他们又乐意用自己的方式,比如微博、QQ等去告知身边的朋友。过去,产品是消费者体验的终点,而现在,产品成了体验的起点。

跑在中国

“Nike+在国外或许很流行,现在用户已经超过1000万了,但是国内数字没有统计,人数相对较少。”耐克公关梁宇边说边打开网站。

虽然梁宇手中没有最新的数据,但是通过谷歌地图,国内外的差别还是一目了然。“每次跑完步,Nike+都会把跑步路线上传到Google地图。你看,这条街道的颜色就是红的,有的街道颜色更深,说明那里的路线跑步者更喜欢。”但挪动地图,你可以清楚看到欧美的红色区域相对国内的三四处要明显,而且颜色更深,国内仅有的三块颜色深的地方只集中在北上广地区。

“在美国,以跑鞋起家的耐克只需告诉顾客我们的产品有多时尚就好,但在中国,你要先普及跑步的好处,还要带动他们跑起来。”梁宇说。

为推广跑步文化,耐克在北上广分别设立了跑步俱乐部。比如每周二晚7点,北京三里屯耐克店门口就会排满了前来签到的跑步爱好者,然后向着计划好的路线跑去。除此之外,Google的线路记录也能勾起一部分的兴趣:既然可以在屏幕上看到跑步路线,何不试着规划一下?比如七夕佳节,跑一个爱心的图案就是不错的表白方式。

现在,看到Nike+开辟的这片蓝海的,已不只是耐克一家,阿迪达斯和美津浓就是最新的加入者。它们不仅借鉴了前者的优势,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搞开发。比如,在美津浓的Runlife跑步软件中,听歌、社交、数据记录和跑步路线定位,一应俱全,Nike+能做到的Runlife都没落下。使用这个软件,除了能找到附近的美津浓店铺,而且还能测量脚形,确定你的跑鞋类型。阿迪达斯的Micoach系统还能为用户制定出合适的跑步计划,比如减肥或是减压,并且接受其他运动项目参与,让个人的运动计划丰富起来。

现在,Nike+也继续保持着开放性的特色,最近新出的Nike+Running就是一款不需要附件的跑步软件,而且安卓系统的手机能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