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央企舆论监督的思考

2012-12-29 00:00:00李俊强
新闻爱好者 2012年3期


  【摘要】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支柱产业。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央企不仅成为国家审计的重点单位,也成为全民关注度最高的企业。本文从中央企业当前舆论监督中存在的认识缺位、制度缺失、履职缺力、监督缺深问题入手,提出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央企舆论监督、打造制度体系和推进舆论导向的深层次管理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中央企业;舆论;监督;思路
  
  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支柱产业。虽然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央企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在GDP中的份额逐年下降,但依然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央企资产总额由10.5万亿元增加到24.3万亿元,年均增长18.2%;营业收入由6.79万亿元增加到16.7万亿元,年均增长19.7%;实现净利润由4642.7亿元增加到8489.8亿元,年均增长12.8%;上缴税金由5779.9亿元增加到1.3万亿元,年均增长17.6%。这些数据说明了央企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也应该看到,由于海外投资巨损、“天价酒”式的奢侈和个别央企领导人的“豪挥”,央企不仅成为国家审计的重点,也受到了社会的关注。研究表明,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舆论监督。央企作为国有的全民企业,在这种新的形势下,用好舆论监督来推进央企发展就成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中央企业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识缺位。由于央企受国家计划经济影响较深,虽然也在全力推进市场化进程,但其生产经营管理从思想到理念“政府”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有的至今还在把央企的行政级别与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对应套位。从本质上讲,就是企业已进入市场但思想观念还没有真正下海。在舆论监督上,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薄弱。2011年3月11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2010年央企正面舆情传播效果报告》,多数央企新闻传播好评率不足50%。在财富排名、央企利润、红利上缴以及石油石化在缓解油荒、规范油品价格和中国电信清理宽带违规接入方面,好评率不足20%。面对这些情况,一些央企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用“穿新鞋走老路”的办法,口头上表示接受,实际上却回避和逃避舆论监督。
  制度缺失。近年来,央企在推进科学管理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最重要的核心工作就是用规范、明晰和权威的制度约束,把控制理论、流程管理、责任考核运用到了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实现了以ERP为代表的自动化信息管理。但对如何防范重大投资失策、管理层个人行为等问题,虽然有纪委、审计等方面的监督,但毕竟只是停留在内部的层面,简言之就是自己监督自己。在舆论监督方面,没有建立像企业生产经营那样完整的一套制度。在制度缺失的大环境下,经常发生一些央企借助部门力量,对舆论监督抱着不理睬、不回复、不评论的“三不主义”态度,采取“保持沉默”的做法,用时间换空间。更有甚者,采取强行阻止、花钱消灾、限制采访自由和暴力等极端方式,对抗舆论监督。
  履职缺力。央企内部大都设置有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从形式上看具有了舆论监督的条件,但由于这些媒体从业人员从属于企业,衣食住行和个人的发展进步与企业休戚相关,当发生需要舆论监督的事件时,企业媒体从业人员往往会受到来自企业的影响。如果媒体从业人员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如实反映了事件真相,可能就会失去饭碗。不仅如此,在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有的媒体从业人员还要按照企业管理层的“指示”,对社会上来企业调查的记者提供假资料、假信息、假情况,不但没有起到舆论监督的职责,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
  监督不力。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有的舆论监督如蜻蜓点水,有的舆论监督如画蛇添足。老百姓把这种不疼不痒的情况称为“监督作秀”。其主要表现是“浅入深出”:浅入就是监督对下不对上,对中下层员工不对高管;“深出”就是一旦涉及高管,就以企业商业秘密等为借口,“官官相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出现贪污上亿元的央企高管判处20年,而贪污7万元的企业中下层干部却判决坐牢7年就是最好的注解。还有资料显示,在国资委管辖的123家央企中,多数央企高管职务消费没有建立监督制度。项目杂乱,支出随意和管理失控在国家审计报告中年年出现,年年得不到解决。与此同时,以“天价名片”等为代表的央企“豪华挥霍”现象的不断发生也反映了监督的力度不大。
  做好央企舆论监督的基本思路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央企舆论监督。科学发展观是当代指导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同样也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对于央企舆论监督来说,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长期以来央企老大的传统思想理念,主动把央企的改革发展与社会进步联系起来,用主动的、自觉的、欢迎的态度,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监督。因为央企是属于全民的企业,经营发展的好与坏不仅是央企自身的事情,更是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甚至还会影响到全国人民的利益。通过舆论监督,使央企在投资决策、利润分配、薪酬管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起到引领社会公平正义的排头兵作用,真正把央企建设成为国家、人民和社会放心的一流企业。
  打造央企舆论监督的制度体系。制度是保证任何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舆论监督失去了制度刚性的支撑,那就是水中的月和镜中的花。因此,打造央企舆论监督制度体系非常重要,刻不容缓。一是通过定目标、列流程、定管理、严考核和问责的办法,完善和优化现行舆论监督制度,明确规定舆论监督的目标、内容、范围和对象,把央企舆论监督列入企业的安全生产、业绩考核等专业化管理、规范化运作中,并与央企领导人的职务晋升挂起钩来。二是通联协作。舆论监督虽然具有导向性强、影响范围广、监督力量大的特点,很快会给被监督方造成一种社会压力,促使其改进工作,但也应该看到,舆论监督既不是行政监督,也不是纪检监督,更不是司法监督。对于一些“拥权自恃”的强势央企来说,仅靠舆论监督是不够的,必须与社会其他公职部门如人大、司法、纪委等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一体化的联合力量,高效快速地推进舆论监督到位。三是抓好网络监督。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网络在社会监督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用“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来形容当今的网络媒体对人们工作学习的作用一点也不为过。在这种新形势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加大网络监督舆论阵地建设的新精神。就是通过正确的引导,借助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参与率高、影响范围广的特性,掌握网络舆论宣传的主导权,并在不断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作为央企,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对于网络监督要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响应,管理上主动,积极探索网络监督下推动央企发展的新思路。四是开展公众监督。事实证明,央企的发展仅有职代会监督、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纪委监督还不够,还需要公众监督。目前社会上暴露出的央企问题,大都来自央企内部员工的举报。因此,要真正解决央企高管的职务消费和挥霍等问题,公众监督特别是所在单位员工的监督十分重要,这是约束央企高管的必要手段和环节。通过公众监督,把监督化成约束,把约束变为管理,把管理转化为效益。
  推进舆论导向的深层次管理。一是全力推进舆论导向的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近年来,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和人为原因,产生了一种央企与社会之间很别扭的心态:央企总是在不停地通过媒体、部委向社会表白其对社会的贡献、责任,公众则越来越怀疑央企是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每当央企的新闻发言人出来回答社会公众的质疑时,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效果,反而把“老百姓推向了老不信”的方向,就是因为一些央企面对媒体越描越黑。因此,央企必须大力推进舆论导向的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对于事件的产生原因、发生过程、导致结果和处理决定要采取阳光、透明、公开和接受上级组织、司法部门、社会公众和网络监督等方式,把事件真相展示出来,而不是用“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的雷语一掩而过。二是提升媒体从业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央企这类人员是舆论监督的直接资源,也是完成舆论监督的基础。素质不高,能力和原则性不强,基础就不牢。通过不断提高央企媒体从业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落实从业管理规定,树立新闻工作更要接受上级组织、司法部门、社会公众和网络等监督的思想,用高尚的思想引导社会风气,用清廉的行为应对物欲的诱惑,成为社会上站得稳、立得住、叫得响的舆论监督先锋。
  参考文献:
  [1]刘天成.当前我国舆论监督工作中的几个问题[J].新闻爱好者,2011(9下):31.
  [2]吕蒙.网络舆论监督热背后的冷思考[J].记者摇篮,2011(3):49.
  [3]王岚.媒体应对危机常态化的功能体现[J].新闻爱好者,2011(9上):9-10.
  (作者单位:中石化新疆勘探开发中心)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