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被外星人接走了”

2012-12-29 00:00:00李宗陶黄金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30期


  8月25日,人类首位登月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去世。82岁的他死于心脏搭桥手术后的并发症
  家人说,如果人们真想纪念这位技术精湛、为人谦逊、勤力服务国家的人,最好的方式是:走在一轮当空皓月之下,想想这个曾到过那里的人,对他隔空眨个眼吧。而中国网民也不失浪漫:“他只是被外星人接走了”
  “对他隔空眨个眼吧”
  “休斯敦,这里是静海基地,‘鹰’已着陆。”尼尔•阿姆斯特朗在大约三十八万公里远的月球上报告。此时他和两位同伴离开地球已超过九十个小时,刚刚经历了一个惊心时刻。
  正当“鹰号”登月舱准备着陆,警报声响,阿姆斯特朗看到下方有个足球场大小的坑,里面有陨石。若强行着陆,登月舱很可能受损;若继续飞行,所剩燃料只够支撑30秒。训练有素的阿姆斯特朗将驾驶模式调至手动档,大约20秒后,在6公里外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安全着陆。就在这短短几十秒间,他的心跳由每分钟77次上升到156次。
  1969年7月20日晚10时56分(美国东部时间),阿姆斯特朗从“鹰号”慢慢挤出身子,竖下弦梯,穿着二百五十多斤重、造价1200万美元的舱外航天服一步一步走下梯子,踏上月球表面,用他脚上特制的大胶鞋留下了第一枚人类的脚印。数以亿计的地球人,通过电视看到了这个伟大时刻。
  所有人都听到阿姆斯特朗的声音:“我来自美利坚合众国。……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紧接着,巴兹•奥尔德林也踏上月球表面,他感到“震撼的荒凉”。可能因为激动,他突然撒起尿来,当然尿液只是悄悄流进宇航服所带的集尿装置里。
  除此之外,一切按脚本进行。他们用美国式的幽默演示环境,并向古人致敬:左手拿羽毛,右手拿锤子,同时松手,二者同时着地。“多年前那个伟大的人,伽利略,有了那个重大发现,自由落体定律。我们认为没有任何地方比月球更适合来证明他的发现了。”
  两人开始行走,安放科学仪器,拍摄照片,采集月球土壤和岩石标本。但准确地说,他们不是在“走步”,而是“移动”,以一种类似蹦跳的奇怪方式。他俩总共在月球表面停留了2小时31分钟。
  在登月舱着陆的位置,他们插下一块金属牌,上面刻着:“1969年7月。地球人在月球首次着陆于此。我们代表全人类平安到达这里。”
  “阿波罗11号”上带着两面美国国旗,原先分别飘扬在众议院和参议院的顶上,后来又被送还到国会大厦。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则把一面尼龙材质的星条旗插进月面。驾驶“鹰号”离开时,他们看到火箭引擎强大的冲击波将这面旗“刮”倒在地,埋进了月球尘土中。
  二人返回到绕月球轨道运行的母船“阿波罗11号”上,脱下头盔的一刹那,突然闻到了一股强烈的怪异的气味。阿姆斯特朗说,像是“壁炉中被水浇湿的灰烬的气味”,奥尔德林则形容为“用过的火药气味”。这就是月球尘土的气味,被他们的靴底带进了飞船。
  1969年7月24日清晨,3名航天员平安降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隔离观察3周后,他们被确认没有带回任何外太空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异物,才回到家中。他们后来的人生,多多少少仍受这一非凡经历的影响,尤其是阿姆斯特朗。
  2005年10月,记者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间办公室里,看到1969年7月21日的《底特律自由报》头版,报纸已经泛黄,镶在镜框中,标题用一号字写就:人类行走月球。办公室主人Boyce Rensberger年近六十,当年是位资深的科学报道记者,这个镜框是他的骄傲。普通人如此,阿姆斯特朗所背负的意义自是别样的沉。
  8月25日,刚过82岁生日的阿姆斯特朗死于心脏搭桥手术后的并发症。美国总统奥巴马称他为“全人类的英雄”,他身边的人称他为“勉强的英雄”。家人说,如果人们真想纪念这位技术精湛、为人谦逊、勤力服务国家的人,最好的方式是:走在一轮当空皓月之下,想想这个曾到过那里的人,对他隔空眨个眼吧。而中国网民也不失浪漫:“他只是被外星人接走了。”
  那时苏联和中国也在看
  在阿姆斯特朗的那一小步之前,人类的登月梦已经做了三百多年。
  早在17世纪40年代,英国学者约翰•威尔金斯一直在谋划制作一艘木制的太空“战车”,以火药、羽毛翅膀和弹簧为动力,令它飞上月球。他认为在地球上空约三十二公里外,地心引力和磁场引力逐渐消失,若能越过这三十二公里,就可以实现登月梦想。
  18世纪,有关人在月面上行走的科幻小说出版。
  20世纪初,俄罗斯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对航天服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在《太空旅行》一书中说,人在太空行走是可能的,但必须提供航天服、气闸舱和安全绳索。
  1965年3月,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第一次从“上升2号”飞船出舱,浮游在太空。仅仅4年过去,美国人就站在了月球上。这不仅是人类梦想的实现旅程,也是二战后“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在新疆域的竞赛。
  前苏联继1957年率先发射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在1961年把第一位宇航员送上了太空。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说:“我们落后了。”1961年5月25日,他批准了NASA的登月计划,并在国会上提出1970年以前把人送上月球,重点是:先于苏联。
  在后来的日子里,尽管失败、事故和来自某些方面的苛刻批评接连不断,但美国政府在“阿波罗”计划上从未动摇,美国人下定决心,要“把苏联人摔倒在月球上”。
  肯尼迪的继任者约翰逊也坚定不移地支持“阿波罗”计划。二战后,美国还没有哪项国家政策如此这般恒定而持久。
  “阿波罗”计划是一项宏伟庞大的任务,没有哪一家单位、部门或公司能够单独完成它。在实施过程中,大约有四十万人、两万多家公司参与其中,总计耗资239.15亿美元。有人因此认为,资金雄厚是美国领先一步登月的最大因素。
  科学家们进行了无数次试验和改良,如为减轻负重,宇航员由坐姿改为站立,在着陆方案上,采纳了母船“阿波罗11号”绕月球轨道运行,而登月由较小的“鹰号”完成,等等。回顾当年设备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工程师杰克•加曼说,“我们地面控制中心的监控屏幕和设备摆满了整个房间,但所有这些设备的总处理能力,只相当于一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而‘阿波罗11号’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大约在一块电子表和一部手机之间。”
  “鹰号”登月舱和现代太空舱相比亦形同玩具。当年登月任务的主管吉恩•克朗兹说:“如果你用手指狠狠地戳向它的墙壁,说不定能将它戳个洞,因为它的墙壁只有两层铝箔那么厚。”
  有许多脚本无法控制的因素决定着这项计划的成败。比如,“鹰号”准备飞离月球表面时,只剩下一个引擎可以工作。更糟糕的是,发动引擎的电路开关也失灵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尽量保持平静,和地面控制中心商量着各种解决办法,在一切尝试都无效后,奥尔德林拿起一支旧圆珠笔,将顶端的铜质笔芯卡进了电路中。上帝啊,引擎启动了。
  美国当时的总统尼克松十分担心“阿波罗11号”会以失败告终,他坚持要求事先为他准备一份宇航员遇难的悼词。因此,白宫讲稿撰写人萨菲尔在1969年7月18日写出了感人肺腑的“登月悼词”。
  但是,美国人终于成功了。不仅苏联在看,中国也在看。
  1969年4月的中国刚刚成功召开了“九大”。6月30日的《人民日报》报道了我国麦类作物丰收。7月8日,中央计划十年时间建成河南红旗渠。7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上半版是并列的毛泽东主席和越共胡志明主席的照片,下半版是首都群众为声援越南举行示威大会的报道。这跟美国人在做的事情,看似相去甚远,实则遥相呼应。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毛泽东告诉大家:“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69年9月23、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地下核试验和氢弹试验。1970年4月26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历史选择了他
  完成“阿波罗”使命的3位宇航员中,阿姆斯特朗最先离去。指挥母船的迈克尔•柯林斯当年是中校军衔,闻讯后说:“他是最好的,我会非常怀念他。”奥尔德林本月初还在伦敦参加了瑞士某名表的“探秘太空”主题活动,亦闻讯致哀。
  阿姆斯特朗个人经历在近期的传媒上已经铺天盖地,他被任命为计划的总指挥应该事出有因,与他的飞行成绩、个人体能、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有关,但仍然缺乏具体的可资说明的材料。他的被选中,缺乏一个戏剧性时刻。对NASA而言,这是一次长达14年的选拔的偶然;对他个人而言,是39岁时的重大生命转折。
  返回地球后,过度的名誉和光环带给他负担。他出差、演讲。他出任官职。他退休。他离婚。晚年他在偏僻的乡下买了一个杂草丛生的农庄,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他曾问朋友:“到底要花多少时间,别人才不将我当作一名宇航员看待?”
  曾经有人建议他多出去走走,到各地散散心,他回说:“我连月球都去过了,地球上还有什么地方能吸引我呢?”
  时光流逝,美国人6次登月插上的尼龙国旗恐怕早已化成灰烬。据《华盛顿邮报》报道,NASA计划在2020年前再次实现登月,但奥尔德林并不认同,他希望美国及全球能将目光放到更远的火星上,在2031年前登上火星。
  柯林斯曾在自转的“阿波罗11号”上,透过船窗看轮番出现的美丽星球,震动于整个宇宙的无限和博大。他的感慨是哲学式的:
  “我们可以任意选择,看月球,看火星,看宇宙的未来,就像在看新的印度群岛。我们回头看地球,看我们的家,看到在人类占据地球的这一千多年里的种种问题。
  “人总是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将不断开拓新的疆域,不管那里离家乡,多么远。”
  尼尔是美国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不仅在他的时代,而是所有时代的英雄。
  ———美国总统奥巴马
  只要是历史书,都会将阿姆斯特朗包含其中,人类超越自己世界的第一小步应当被永久铭记。
  ———美国航天局局长博尔登
  下次,大家在晴朗的夜空下见月亮向你微笑,想象那是尼尔•阿姆斯特朗,冲他眨眨眼吧。
  ———阿姆斯特朗家人声明
  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 阿姆斯特朗1969年7月
  20日踏上月球时如是说
  他登上月球,却毁了家庭
  1930年8月5日,阿姆斯特朗出生在俄亥俄州小城沃帕科内塔。6岁时,他第一次坐飞机,从此开始醉心于航空,学习制作飞机模型,自制风洞试验设备。
  阿姆斯特朗15岁参加飞行课程,16岁生日当天获得飞机驾驶执照。而那时,他还没有拿到汽车驾照。大学学业没有结束,19岁的阿姆斯特朗便入伍,成为海军飞行员并参加朝鲜战争。
  战争结束后,阿姆斯特朗重新回到校园。1955年,阿姆斯特朗开始试飞员生涯,测试两百多种机型,包括滑翔机和喷气式飞机。
  1968年,他成为“阿波罗8”号飞船替补指令长,见证指令长弗兰克•博尔曼和其他两名宇航员环绕月球100圈,为他担任“阿波罗11”号指令长成功登月铺平道路。
  返回地面后,阿姆斯特朗等人在美国各地受到英雄般欢迎并巡回访问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性格谦逊的阿姆斯特朗似乎更向往宁静生活。他1971年放弃航天局高层职位,选择在辛辛那提大学教授航空工程学,直到1979年。那时,他买下一座农场,喂牛种粮。
  阿姆斯特朗随后出任多个与航空航天技术相关的公职并在一些企业任职,但始终与媒体保持距离,不愿谈及那次登月壮举。由于工作需要,阿姆斯特朗很忙而且需要经常出差。从月球返回之后,他的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妻子珍妮特渐渐厌倦了这样的日子。
  1994年,阿姆斯特朗与共同生活了38年的妻子珍妮特正式离婚。阿姆斯特朗回忆当时的场景,唏嘘不已:“我想挽留她,可在当时那样的情景中,我能说什么呢?我们的婚姻,就像一次失败的飞行,无声地崩溃了……如果可能,我还要说,我爱妻子。我很抱歉,我们的婚姻,成为我成功的最大代价。”
  几年前,阿姆斯特朗再婚了。垂暮之年的他更愿意“生活在现在”,还经常驾驶滑翔机过把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