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 我不是演员

2012-12-29 00:00:00刘洋硕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30期


  在杨健从事体育解说员的十几年里,对于刘翔比赛的解说,曾让他拥有职业的辉煌,如今,也让他成了“众矢之的”。
  2004年的雅典,出道4年的杨健因为一句“刘翔赢了!刘翔创造了历史!”,一“喊”成名。
  8年后的伦敦碗,大屏幕播放着当年的画面。谁也没想到,29岁的刘翔刚出发就摔倒在第一个栏架;解说席上,杨健几乎哭着说,“刘翔像一个战士一样……”
  最开始,这段解说只是被指为“过于煽情”,然而央视8月22日的奥运报道业务研讨会上,解说组组长沙桐透露:杨健在小组赛比赛前已了解到刘翔伤情较严重,他请示了领导,准备了4套解说方案。
  消息一出,网络上有关刘翔退赛是“表演”、“阴谋”的猜疑,仿佛瞬间得到了印证。媒体很快制作了头版标题:《刘翔知道、央视知道、领导知道 只有观众在傻等见证奇迹的时刻》;国内外的评论作者,一个接着一个用笔尖指向这个国家电视台的解说员;杨健自己的微博也很快迎来数千条指责甚至谩骂——有人说他欺骗、有人调侃他是演员。
  杨健觉得委屈:“一切都是正常工作范畴。如果真有阴谋,我们自己再开个研讨会把阴谋公布出去,这不是太弱智了?”
  “我要去升华它”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为什么没有人说我演戏呢?我和刘翔配合得天衣无缝。”他觉得,一切的误解,都源于人们并不了解这个行业:“体育解说比较特殊,有点儿像财经领域的股票分析。”
  刘翔那一次起跑,杨健也准备了几种预案。甚至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男子百米比赛前,他有了判断:“这是人类速度的对决,所有人都可能跑进9秒90;但博尔特仍然是最快的,因为只有他可以跑进9秒70。”——杨健将准确的判断归功于解说了十多年的田径比赛的“专业”,他能发现观众们看不明白的细节。
  几个月前,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赛,刘翔以12秒87夺冠,杨健激动地说:“今年在伦敦要有大事情发生!” 当时他曾期待,这个他解说了11年的运动员,能在伦敦奥运会上再次夺冠。然而,那句话确实应验了,结果却是他未曾料到的“大事”。
  此后一个月,钻石联赛伦敦站比赛,预赛时,杨健就发现刘翔的身体有问题,“身体发沉,没有在尤金那么有攻击性”。果然,刘翔在决赛前放弃了比赛,辗转去了德国进行封闭训练。
  杨健觉得,在伦敦奥运会前,刘翔的腿伤其实已经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秘而不宣”。那些并不关注田径的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细节:央视赛前的宣传片和报道,对刘翔的腿伤一直有所提及。
  刘翔的好友张玮也在赛前报道里明确地说:刘翔的确有伤,但他的态度是无论如何,不会放弃,勇敢面对。
  不过,公众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
  在中国的记者圈里,能真正接触到刘翔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有人因此被圈内戏称为“刘翔专线”记者。
  2008年,杨健也是在解说席上和普通观众一样,毫无准备地看着刘翔因伤退赛,“那一次受伤特别的突然,消息也特别封闭,(之前)几乎没有任何信息。”
  而这一次,伦敦奥运,让刘翔伤情成为一团迷雾的,同样也是一些媒体不断对外界解释刘翔“伤已无大碍,出现反应亦属正常”的报道。
  8月4日,以与刘翔熟悉著称的冬日娜在央视直播节目中表示:“有些人说‘刘翔再伤’纯属造谣,就好比你吃撑了,肚子有点难受,那也不能说你肠胃有大毛病吧。”3天后,同样是她,在刘翔跑第一枪前现场报道说:刘翔在这三四天里,打了两针封闭。
  作为解说员的杨健,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与刘翔交往密切。在110米栏比赛前,他才与他的解说顾问、田径队领队阚福林做了沟通。当时,阚指导的说法是:刘翔的脚伤不理想,还在尽全力调整、治疗,以保证比赛,冲击第一枪。
  于是,杨健将情况汇报给了央视体育中心副总监方钢。比赛的前一天,这位有过多年田径报道经验的领导,最终给杨健解说定下的“基调”是:“一定要对这样中国英雄式的运动员,给予赞美,无论比成什么样,不能完全以成绩来论。”
  这一“基调”与杨健的想法不谋而合。“刘翔这种功勋运动员,已经29岁了还在参加奥运会,他必须是个英雄,实际上,他已经是个英雄了。我就是要用我的解说,让大家去记住刘翔。”其后,杨建做了4种情况的预判:A很难完成比赛,中途受伤下场;B艰难完成比赛,没有晋级;C艰难晋级,下一枪比起来,不知道什么样;D有可能在赛道上没法出发。
  在刘翔热身的时候,杨健就为他的伤病做了铺垫,只是因为自己得到的消息也并非那么详细,所以铺垫得也不那么直白——“但是谁听呢?我觉得那段(解说)比起后面‘战士’什么的好多了。”
  “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我是解说员,我要解读、分析、评判、预测一场比赛,我要让观众看得更明白。当比赛眩目的时候,我要去升华它;当比赛不那么眩目的时候,我也要去升华它。”杨健解释。
  “没人在意你的活好不好”
  杨健并未想到最终结果是那样惨烈。在考上播音系之前,他也做过一段时间的跨栏运动员,凭他的经验,“刘翔是抱着栏飞出去的,这在跨栏运动中太少见了。”
  他在解说中哽咽着说道:“刘翔用一种我们无法预想到的最残酷的方式退出了比赛,刘翔像一个战士一样,他想像2004年一样飞起来,但是这一飞却最终导致了他的摔倒。这也是我在伦敦奥运会当中能够想象到的最坏结果,但现实就如此发生了。”
  现场的同事们都知道杨健并非在演。在观众看不到的解说席画面里,刘翔摔倒的瞬间,杨健的眼泪唰地一下流了下来。他把话筒关上,转身呆了十几秒,又试图打开话筒,却发现“还是不行”——“一说话就有一种被顶着的感觉”。
  直到刘翔开始单腿向终点跳去,杨健才第二次打开话筒。他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觉得作为职业解说员“这时候必须说点什么”。最终还是没能忍住眼泪。
  在生活里,杨健有着北京爷们的真性情。他说,他看到别的运动员千里迢迢来到赛场,最终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完成比赛,会“痛哭流涕”、“坐在地上‘撂绊儿’”。解说的时候,他“最反对表演化”,但自己,“现在却被推到了另外一个极端”。
  按照杨健自己的设计,12天的田径比赛,24个竞赛单元,他一直都有一个主线:“博尔特的‘三枪’,当然其中也包括刘翔的比赛——人类速度的提升,运动员的改朝换代。”他最想告诉观众:“田径比赛是最牛X的。人类经典、金色回忆。”——“这是一个整体的设计,但没有人去注意。”
  杨健觉得,解说员是一个不被观众理解的行业。在这个快餐化的时代,电视剧都没有人从第1集看到第32集,体育解说更没有人从头听到尾。“人们对这一行的了解,仅限于在电视上看到的表象。大家大都是从戏虐的角度——这个语录、那个怒吼……对于我们这行,这是个非常大的打击,因为没有人去关注你的专业。”
  当然,杨健没有注意到关于自己的另一个细节:那些指责他的评论作者,往往会笔锋一转,急着为刘翔再补上几句好话——在这个时代,人们总是知道怎样做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