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缺点就是浮躁”

2012-12-29 00:00:00柴爱新
瞭望东方周刊 2012年5期


  
  沈昌文:
  1931年出生在上海,1951年进入人民出版社,历任校对员、秘书、编辑等职,1980年开始参与《读书》杂志的工作,一直到1996年底,他是影响了中国几代知识分子杂志的操盘者。
  其间,从1986年起,他兼任三联书店总经理十年,主持出版了不少颇具影响力的人文社科书籍。
  一本书刚出版就发行100多万册,现在,这在出版界是神话,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昌文就制造过这样的奇迹。
  沈昌文,1931年出生在上海,1951年进入人民出版社,历任校对员、秘书、编辑等职,1980年开始参与《读书》杂志的工作,一直到1996年底,他是这个影响了中国几代知识分子杂志的操盘者。其间,从1986年起,他兼任三联书店总经理十年,主持出版了不少颇具影响力的人文社科书籍。
  年已八旬的沈昌文现在仍然经常徘徊在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背着一个双肩包,步行于东单的家和书店之间。
  2012年1月8日,在北京三联书店二楼咖啡厅,沈昌文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虽然听力已经下降,可他精神和记忆力非常好,对三联书店和关于书的人和事,说起来,如数家珍。
  辉煌与遗憾
  “捍卫自己的信念是难得的,但容忍别人的信念更为难得;力争一己权利的勇气是罕有的,但承认异己权利的气量更为罕有;弱者对强者的反抗是可贵的,但强者对弱者的宽容更为可贵。”
  1984年,沈昌文在荷兰作家房龙的作品中发现了这本著作——《宽容》。
  当时中国解放思想还不久,出版界在中国作家中挖掘新思想比较困难,中国社科院著名学者李慎之先生便提醒沈昌文“向后看”。
  “‘向后看’什么意思呢?就是看外国历史上类似的情况下,他们是怎么处理的。”沈昌文解释道。因此,他把目光转向了外文书籍,他能读懂俄文、法文、英文。
  《宽容》一书中详尽描述了从古希腊至公元18世纪间的西方历史,包涵了政治,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变革。有人把它当作一本纯粹的历史类书籍对待,但书名并未冠以“欧洲通史”,这正是作者的可贵之处,他在讲述历史的同时,强调解决那些纷争的办法就是宽容。
  “当时,需要从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在这中思潮之下,我觉得‘宽容’最有启发了。”他告诉本刊记者。
  沈昌文敏锐地感觉到,《宽容》对刚刚经历过种种社会冲突的中国人的重要价值,便很快把它引进出版。此书一经面世,取得巨大轰动,刊印了几十万册。有些地方把它放进了中学教材。
  让沈昌文记忆犹新的另一本书是《情爱论》。
  “我看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