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少年的领袖训练营

2012-12-29 00:00:00胡须勇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32期


  近来香港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国民教育科”。不少香港居民都是从大陆逃过去的移民,在潜移默化之下,下一代人多少会受到影响。但经过回归后十多年来的接触,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逐渐增强。虽然有时会对中央政府提出批评,但港人大多出于爱之深责之切的心态。
  记得我替大儿子领儿童身份证的时候,其中国籍一栏,是印着“Chinese”和“British”(即中国人或英国人任你选择)。我当即选了“Chinese”。父亲生前告诉我,“虽然我们在英国人统治之下,但你和你的下一代千万不可入籍英国,我们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这点我十分认同。后来出生的3个儿女都选择了中国籍。当时儿女都对我有些抱怨。因为如果你选择了中国籍,就不能取得英国“香港”护照,去很多地方都不方便。尤其要到外国旅游或工作,人家甚至会拒绝你入境,在香港的大公司工作也会受歧视。因此,跟我们一样仍然选择中国籍的,简直是凤毛麟角。不过,现在换了特区护照,就方便得多了。
  又说回到我小学的时候。在小四(小学四年级)考第一名之后,我便当了班长,继而任风纪队长,由被人管变成管理人,煞是威风。那时的样子好像突然帅起来,很多女同学都跟你说笑玩乐。到了小五的时候,老师叫我做少年团长,其职责是:每周日晚上,带领较低年级的同学听圣经(即圣经班) 。除了讲道由牧师主持之外,我要带领他们祈祷、唱圣诗。为此我要学习祈祷和温习圣经,一时间真的好像信了耶稣一样。牧师讲道时的诚恳确实感动了我。
  在小五和小六期间,每个暑假都有一个叫“SUMMER CAMP”(中文叫“领袖训练营”)的活动——由神召会属下26间学校选出成绩优异的同学,大约一百五十人左右,在营中接受各种训练,项目有音乐、游泳、灵修(即讲耶稣)、管理甚至搏击等。因为我们的学校规模较小,只可派出两位同学作代表,我便是其中一位。我之前是比较害羞的,后来就是在训练营里克服这一点的。
  记得在第一次各校同学奉召到尖沙咀YMCA青年会开会的时候,我和另一同学真是如乡里的孩子进城一样。那时尖沙咀是富人区,我们这两个贫民区的穷小子很少往那里蹓跶。当时牧师竟然派我到灵修组,可能他知道我在小五的时候做过少年团长。我即时婉拒说,有这么多学校的同学在,比我胜任的大有人在。牧师很体谅我,就派我做后勤组长。后勤组还有3个组员,而后勤的工作就是营中缺乏什么,你就要想办法尽量解决。
  我们的训练营在离岛“梅窝”海边一个叫海屋的地方。那天晚上,很多营友都说不够蚊香、蚊帐和床铺。我和组员要厚着面皮逐户向村民借。幸好我们是学生,他们也知道我们是教会的营友,所以都尽量满足我们。经过一番折腾,总算完成任务。小六的时候,我还被派去大屿山夏令营作领袖训练。那年我做了大会的副主席,有时候代早会主席,在台上向百多人领祷、唱歌、谈话,对日后做人也获益良多。
  我认为所有宗教都是教人向善的。尽管你信或不信它的神是否存在(我现在还是一个无神论者),但客观上它能使你明辨是非黑白,起码做一个守规矩的人(我除外,哈哈!)。我的同学就大部分很守本分。
  升中学的时候,很可惜因为英文考得不好,错过了进入公立英文中学的机会。公立中学除了师资好之外,学费也非常便宜。私立英文中学学费和杂费实在太贵,以我的家境根本负担不起。
  或许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读英文学校?是否崇洋?当然不是,其实我十分喜爱中国文学,但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你不得不学习英文。除了政府部门,各大公司所有行文都用英文。如果你英文不佳,高职位一定没有你的份儿。英语现在仍是世界通用语言(希望中文终有一日能取而代之!)。文化的入侵比船坚炮利还利害,英国人善于利用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