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人所共识的,尤其是其独具匠心的审美技法。本文便是利用西方美学有关“距离说”“移情说”“联觉”等基本原理,来探究其散文《荷塘月色》在审美技法上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距离;移情;联觉
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人所共识的。他善于在散文中运用“距离”“移情”“联觉”等审美技法,这也是构成他散文之美的重要因素。下面就以《荷塘月色》一文为例,来探讨他是如何运用这三种审美技法的。
英国心理学家布洛仔细研究了人们的审美经验,首先提出了“心理距离”的说法,其内涵与我国古代文论中“不即不离”的说法相近,这就是使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以达到最佳的审美效果。因为距离太远或太近都会影响甚至丧失美感。
朱自清颇擅长运用这种审美技法,如他在《荷塘月色》中写道: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了……像今天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人。
十分明显,这是作者的一种超脱,是内心烦恼的暂时忘却。一经超脱,在作者的眼里,今晚的荷塘就完全不同于日常“日日走过的荷塘”了。此时此刻,作者背手独步,诗情大发悠悠然陶醉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之中了。这里作者悄悄地使用了一种手腕,即把往常所见的荷塘摆在现实世界以外去看,去描写,使他和现象生活中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增强了美感。
当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搅破了“另一世界”的片刻宁静,作者的思绪回到现实时,他又写道: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作者由荷塘联想到采莲,由采莲记忆起古人描写采莲情思的《采莲赋》《西洲曲》,进而就很自然地联想到江南故事的采莲情景,引起怀旧思乡来。这里的联想也是“心理距离”上的调节。它使此岸世界的荷塘与彼岸世界的江南故乡联系了起来,使现实生活与历史怀旧保持和谐的距离。作者凭借回忆、联想的翅膀,超越时空,把心理上的距离适当拉近,其构思是独特而巧妙的。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构成了低缓忧郁的基调。它有如一股潜流,无声无息地流淌着,可是作品给我们提供的意象都首先并主要是温婉的、和谐的,这就是因为作者“心理上的距离”起了巧妙的调节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把自己的知觉情感转移或外射到客观景物上,这在审美技法上叫做“移情”。“移情说”是西方近百年来影响最大的美学理论。它的代表人是立普斯,他说:“移情作用所指的不是一种身体的感觉,而是把自己‘感’到审美对象里去。”
朱自清的感情,在散文中,有时表现得倜傥超脱,有时执著认真。超脱时怡然自得,物我合一;执著时忧思郁结,严肃冷峻。随着他主观感情的起伏跌宕,自然界的客观外物也呈现出不同的情态。
当欢愉时,那大自然是多么令人痴情陶醉: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作者把自己的陶醉之情,倾注于字里行间。由于感情的倾注,这月下荷花仿佛变成了富有感情的活灵灵的少女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创造优美的诗意境界,这是移情的妙处。作者把荷花人格化,称她“袅娜”“羞涩”“如刚出浴的美人”,表达自己对她的喜爱之情。
如果说朱自清陶醉于月下荷塘时,表现为忘形超脱的话,那么,当他面对荷塘四周的灯光,耳闻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则表现着执著、冷峻。请看: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里外物的感情色彩迥乎不同。那灯光是渴睡人的眼,黯然失神;甚至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也竟引起人们的嫉妒,讨厌和伤感。“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另一个世界里”的袭人的花香,轻柔的月色,只能给超脱的作者以片刻的欢愉,酒醒梦回,那深沉的忧伤依旧如影随身,踢不开,抹不掉。
朱自清散文中这种移情手法,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富于变化而有节奏的主观情感通过迁移,使它与自然景色融成一片,构成为一种幽深的审美境界。读着他的散文,我们会不期而然地被这种境界所吸引,与作者一起分享月下的荷塘,荷塘的月色等大自然的优美,一同起兴伤神,这正是一种强烈的美感表现。
联觉是一种审美技法,更是一种审美的心理现象。由于“感觉相互作用”,于是出现了我国近代钱钟书指出的这样的审美现象:“颜色会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有锋芒”。
朱自清称“联觉”是“感觉的联络”,这实际是通过对感觉表象的强调、转化,使之位移,即把自己对外界的主观感觉和主观印象渗透到客观物象中去,通过各种感觉的挪移,使艺术表现具有更大的张力,更强的可感性。譬如他对荷香的描绘: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来“清香”只能用嗅觉来感知,“歌声”则只能用听觉来感受,但朱自清凭着他独特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凭借他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审美感情,以“高楼上渺茫的歌”比拟荷花“缕缕清香”,开拓了艺术表现的领域,收到了声色俱佳的审美效果。它不仅使人能意会到荷香的浓淡醇薄,还可以联想到风的疾徐刚柔,给人留下歌声萦绕,可以想象捉摸的余地。
因此,我们在欣赏朱自清的散文时,发现联觉审美心理现象是使一种感觉器官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觉器官或者更多的感觉器官的感受方面去,这样就扩大了艺术的表现范围,开拓了艺术表现的领域。
综上所述,便是对朱自清的审美技法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应用的拙见。
参考文献:
[1]陈孝全.朱自清的艺术世界[M].福州:福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