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教学应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但是,动态生成效果常常与预设存在差距。在本文中,作者尝试寻找课堂教学的生成效果差强人意的原因,以及探索如何才能够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相辅相成,形成精彩课堂。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广大教师正在逐渐完成由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向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过渡。但是改革总有阵痛,我们目前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效果差强人意。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预设思维狭窄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教师惯用的教学手段——讲授法,所形成的单向思维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这严重限制了教师的预设思维。预设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基于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经历、思维方式等的了解和把握,对课程的教学步骤、问题情境、应用情境的设计。而有些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认识不足,不能从实际出发,唯教材、教学参考书为标准。那么,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当教师把预设的问题抛给学生时,良莠不齐的学生就会给出教师五花八门的答案。所以,教师在做预设时,要突破教学参考书的框框,站在学生的角度,探究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进而灵活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领。其次,教师在预设问题时,也要突破简单的设问模式,如“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人物的性格是什么?”不妨换种问法,如“如果请大家用一种动物来形容他,你觉得是什么动物合适呢”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进而产生意料之外的生成。
二、课堂生成方式单一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成为现代教育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它的优势在于演示快捷,表现生动、形象,能够比较容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它在生成性语文课堂中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是按照预设思路制作的,在制作时不会预想到全部的学生反馈。因此,课件演示不了丰富多彩的生成,还会限制教师对学生反馈的引领,致使教师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回自己的思路上。这样的课堂生成方式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大同小异。分组讨论法也是运用得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似乎这种方法最能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但我认为,这种课堂生成方式也是华而不实。在运用分组讨论法时,每一个小组也必然会出现核心,那么核心同学的答案往往就把其他同学的声音掩盖了。最终结果也就出现仅有的几种。这时,教师自然能够更好地将其引领到标准答案,但可想而知,我们在分组讨论中可能就忽略了乃至失去了精彩的声音。因此,我们应该对课堂教学方法做更多的探索,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达声音的舞台。
三、课堂的动态性本质
课堂由教师和几十个学生共同组成,学生的思维活跃,联想和想象能力强,因此课堂上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变化中。课堂的动态性本质决定了生成性课堂不能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插曲”的出现不可避免。关键是,教师如何对预设外的“插曲”进行有效地引领。
由此可见,在动态生成性语文课堂中,一定会有很多情况出乎教师的预设之外。那么,如何才能不让教师在课堂上被突如其来的情况打乱了步骤,化被动为主动,对偶发的生成进行引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我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培养教师教学机智
在发展如此迅速的信息社会,学习必须终身,教师仅靠从教材和有限的教学参考书中获取教学内容是不够的。学生会从课程体系之外获得很多零散的知识,他们都会拿到课堂上寻求认证。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认定这是学生的恶作剧,而对其进行生硬的阻止,而应该在课后,利用一切机会丰富自己,容纳学生的“不和谐音符”,引领其产生正确的生成。在课堂上,教师还要运用一些教学机智,化解由于学生偶发生成引起的尴尬,重要的是运用智慧去尊重学生、保护学生,能够因势利导。这样,既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使生成性课堂更加丰富。
2. 预设准备充分,突破传统教参局限
课堂上生成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与教师的预设准备不充分有直接的关系。在上课前,教师要做好两个准备。一个是对教材的全面把握,另一个是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如果教师对自身的学科知识没有量的积累,那么对教材内涵与外延的把握就会有缺失。课堂生成的触角是无所不达的,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准备不可忽视。作为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个性品质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知己知彼,否则很难驾驭课堂。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时,有的学生就糅合进对网络游戏中三国人物的行为举动来评价人物。在这个时候,虽然不需要教师也要会玩网络游戏,但是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生活。所以,在预设环节,教师一定要多下工夫。
3. 打破预设——生成框架,让课堂灵动起来
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堂是活生生的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抛弃头脑中预设——生成的教学模式与步骤,在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前提下,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的表达、表现的舞台,使之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提高与发展的平台。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只是为了顺利地完成预设,而忽视生成过程中的细节,甚至打击学生生动的、个性化的、富于创造性的声音是不可取的。同时,教师在动态性的生成过程中忽略掉了预设,甚至完全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也是不能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成功的一节课,是教师将预设与生成完美融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预设,在课堂上对学生耐心引领,在课堂生成后做深刻的教学反思与总结。总之,精彩课堂的生成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共同发展的结晶。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M].北京: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