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专学校素质教育之思考

2012-12-29 00:00:00熊剑峰
成才之路 2012年3期


   学校教育不仅应当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识、身体健康,而且必须注重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潜在智能的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情感知觉、自我激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中专学校的素质教育应如何实施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呢?在中专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对这些问题探讨的结果。
   一、当前中专学生的特点
   (1)年龄处于身心发展日趋完善、成熟的阶段。中专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岁~18岁之间。在生理上,身体增长的速度逐渐减慢,身体发育日趋完善成熟。但这个时期仍然是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一些发育较晚的学生。在心理上,他们的感知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表现在观察事物时,更富有目的性,更加全面和深刻,但有些学生也会出现粗心、马虎、不精确。他们的注意力更加稳定,注意的范围有所扩大,他们的思维活动已能逐渐摆脱具体经验的限制,运用概念、判断,进行逻辑思维,并且独立思考能力大为提高,对别人的意见不轻易相信,常持批判态度,但在认识上仍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不全面的方面。
   (2)思想处于世界观初步形成时期。他们由于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掌握了一些系统的科学知识,因而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但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局限,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可避免地产生认识上的不够准确、不够深刻,有时甚至是片面的。他们思想活跃,但不稳定,好奇心强,却易变化,对社会上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缺乏判断和抵御能力,经不住不良风气的影响,不能够辨明是非。一些学生不讲理想和信念,只讲实惠,不思进步和奉献,只图享受,组织纪律观念淡化,生活散漫。
   (3)独立性增强。随着他们身体的增高、体力的增强、知识的增多、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的意志有了明显发展,主要表现在独立性的增强。他们远离了父母的羽翼,不再依随家长,乐于表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不再希望人们认为自己是“孩子”,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但有时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冲动,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意志较脆弱,经不起挫折,常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气,如:吸烟、酗酒、斗殴等。
   (4)除去以上和同龄学生相类似的三个特点外,中专生还有其独特的一个特点:即求学欲不强,专业思想淡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不仅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而且需要数以亿计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中专学校就是向社会输送具有专业技术的劳动者,也就是说,学生在中专学习过程,就是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转化过程,是逐步走向社会,求得个人自立的过程。由于社会的偏见,一些学生入学后情绪不稳定,对中专学习持怀疑态度;一些学生来中专就读是不得已,心理矛盾重重;有些学生进中专,就想混个二三年,拿张毕业文凭;有些学生来中专是家长让学校管管,免得过早走向社会变坏。而中专学生的来源,基本是经过各类学校选拔剩下的学生,学习基础不牢固,知识欠缺过多,接受能力较差,对继续学习信心不足。因此,学生的专业思想根基很浅,就业心切。
   由此可见,中专学校的学生是希望与失望并存,积极与消极集于一身。在他们的思想领域矛盾很多,困惑不少,处于不成熟与成熟、不稳定与稳定的临界点。
   二、对中专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考虑到中专学生的上述特点,我认为,对他们实施素质教育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教育者的素质。人们接受一定的社会规则,建立一种信念,并非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而是在周围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对中专学生来说,其信念是在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的。因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是水平高、责任心强、严于律己的合格教育者。作为直接的教育者——教师,不仅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才能、得心应手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还应该具备以身作则,爱学生、理解学生的心理。大量例子反复证明,教师是办学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会将教师的思想品德、意志行为、知识技能等整体人格意识,转化到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中。所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弘扬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同等重要。
   (2)重新认识教与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化竞争的激烈,清楚地表明:新知识、新信息将层出不穷,各种综合性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形成,而现有的知识、方法将逐渐地老化。因此,不能以接受一次性教育、学到一点知识为满足,应看学生毕业后是否具备继续教育及终身教育的高素质,要达到这一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各门功课的讲授。换言之,对中专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应该具体反映在各门功课的讲授上。我们要转变把学校教育看做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的观念,采取科学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在传授知识时,特别强调能力、兴趣、意志的培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攻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想、观察、分析的机会,训练他们去伪存真、善于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一个创造性、趣味性学习的广阔空间。
   通过课堂学习,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一方面使他们获得掌握知识、探索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新事物有良好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在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中,具有顽强的意志,竞争的意识,具有在失败的状况下自觉调整自身的能力,最终获得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兴趣和意志。应该说,与学习知识相比,后两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3)进行全面的“正面教育”。正面教育就是摆事实,讲道理,通过实例说服教育学生。学习上,我们首先应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正确认识自己;思想上,我们应多做正面说服教育,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另外,以定期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身边和社会上发生的好人好事和不良现象等各种实例开展讨论,弘扬正气,批评恶习,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讲目前国内形势和新闻,使他们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没有知识将会被社会淘汰,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容、校貌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校的建筑设施、人文景观、装饰装点及物态环境都会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加大校园建设的力度,绿化美化校园,建设公共场所文化、宿舍文化,都会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比如在公共场所文化建设中可以在教学楼走廊的墙壁上挂上本校优秀毕业生的照片和简历,特别是比较年轻的毕业生,这能激励在校学生奋进。
   此外,学校应该制定全面细致的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有力地执行。比如考试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奖励惩罚制度,校舍管理制度,卫生监督检查制度。当学生置身于这种严肃、奋进的群体中时,就会把好的风范内化到自己的思想、言行中去。
   最后,还应当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此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可以开展红五月合唱、健美操、书法、演讲、手工制作等各类竞赛,以及文明班级评比、文明寝室评比、个人的操行分评比等等,尤其是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素质教育具有时代特征和全球特征,世界各国都把素质教育提到了重要的日程上来,我国的教育面临世界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重挑战。因此,我国的“应试教育”“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我们只能适应它,而不能改变它。
   (南昌市卫生学校)